高中化學實驗——混合物質的分離總結
來源:網絡 2009-09-09 09:10:02
高中化學試驗中混合物質的分離有很多種類,也有很多方法。固體、液體、氣體三類物質的混搭,來分離、提純或者提取的實驗,也是容易混淆。以下,對化學實驗中混合物質的分離的方法做了全面總結。有:過濾(沉淀洗滌)法、加熱法、升華法、蒸發法、洗氣法,并結合常見實例,使大家容易區分、牢記實驗。
一、過濾(沉淀洗滌)
1.過濾是指從現有的一批物質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可溶物,去掉不符合條件的另一部分不溶物.過濾不能取出可溶物,可溶物只能采取蒸發的方法。
2.裝置
3.原理:
用物質的溶解性差異,將液體和不溶于液體的固體分離開來的一種方法。
4.操作儀器:漏斗、燒杯、玻璃棒、鐵架臺、濾紙。
5使用范圍及實例
固體(不溶)-液體分離【例:除去粗鹽中的泥沙】
6..操作要點
(1)一貼二低:濾紙緊貼漏斗壁、濾紙邊緣低于漏斗、液面低于濾紙邊緣
(2)過濾時,燒杯嘴與玻璃棒接觸、玻璃棒下端與三層濾紙處相接觸、漏斗嘴緊貼接液燒杯內壁
(3)加水,水面高于沉淀物,洗三次,以凈化沉淀
7.注意事項:
(1).燒杯中的混合物在過濾前應用玻璃棒攪拌,然后進行過濾。 (2).過濾后若溶液還顯渾濁,應再過濾一次,直到溶液變得透明為止。 (3).過濾器中的沉淀的洗滌方法:用燒瓶或滴管向過濾器中加蒸餾水,使水面蓋沒沉淀物,待溶液全部濾出后,重復2~3次。
二、蒸發結晶
1.定義:
蒸發是液體在任何溫度下發生在液體表面的一種緩慢的汽化現象。氣象上指水由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現代漢語中,常形容人或物反常地呈現出近乎消失的狀態。
2.裝置:
3.原理:
利用加熱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劑不斷揮發而析出溶質(晶體)的過程。
4.操作儀器:
蒸發皿、鐵架臺、玻璃棒、坩堝鉗、酒精燈。
5.使用范圍及實例
固體-液體分離
如:食鹽溶液的蒸發結晶
利用物質在同一溶劑的溶解度不同,進行固體-固體分離
如:KNO3、NaCl的結晶分離
6.操作要點
1.蒸發皿中液體的量不得超過容積的2/3. 2.蒸發過程中必須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而使液體飛濺。 3.當加熱至大量固體出現時,應停止加熱利用余熱蒸干。 4.不能把熱的蒸發皿直接放在實驗臺上,應墊上石棉網。 5.坩堝鉗用于夾持蒸發皿。
洗氣
1.定義:
洗氣即洗去氣體中的雜質.洗氣瓶有兩根導管,一長一短,洗氣時氣體長進短出,洗氣瓶內裝能與雜質反應,但不產生新的雜質的物質.
2.裝置:
3.操作儀器:
試劑瓶、導管
4. 使用范圍及實例
氣-氣分離(雜質氣體與試劑反應)
如:氣體里含雜質,如水,CO等,用特殊裝置除去,就是洗氣,例如氫氣里含有水,用濃硫酸除去,裝濃硫酸的瓶子就叫洗氣瓶,方法就是洗氣法。用法是:不同的氣體要用不同的洗氣裝置,但大體類似,都是向裝置入口通入混有雜質的氣體,而裝置中盛有吸收雜志的物質成分,能把雜質吸收,但不會吸收需要的氣體,然后再從裝置出口收集氣體就可以了,不同的裝置主要是里面盛放的吸收雜質的成分不同。
如:用飽和食鹽水除去Cl2氣中的HCl雜質】
5.操作要點
混合氣體通入洗氣瓶,長進短出
6.注意事項
(1)洗氣要考慮除去雜質,進氣管和出氣管要滿足長進短出
四、升華
1.定義:
指固態物質不經液態直接轉變成氣態的現象,可作為一種應用固-氣平衡進行分離的方法。
2.裝置:
3.原理:
有些物質(如氧)在固態時就有較高的蒸氣壓,因此受熱后不經熔化就可直接變為水蒸氣,冷凝時又復成為冰。固體物質的蒸氣壓與外壓相等時的溫度,稱為該物質的升華點。在升華點時,不但在晶體表面,而且在其內部也發生了升華,作用很劇烈,易將雜質帶入升華產物中。為了使升華只發生在固體表面,通常總是 在低于升華點的溫度下進行,此時固體的蒸氣壓低于內壓。
4 使用范圍及實例
分離易升華的物質
【例:碘的提純】
5.注意事項
(1).忌在容器內敞口長期存放。碘鹽如長時間與陽光、空氣接觸,碘容易揮發。最好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內,用完后將蓋蓋嚴,密封保存。
(2).忌加醋。碘跟酸性物質結合后會被破壞。據測試,炒菜時如同時加醋,碘的食用率即下降40% ~ 60%。另外,碘鹽遇酸性菜(如酸菜),食用率也會下降。
五、加熱
通過加熱的方式來是混合物反應,來分離雜質
如:Na2CO3中含有NaHCO3雜質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