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學會“放”“收”結合
2009-09-08 09:57:48網絡
什么是“放”?放就是“松”。但“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明“松”暗“緊”,形散神聚。之所以“放”,除了讓班主任“走出廬山”,為進一步反思和研究工作騰出時間外,更重要的是,“放”可以給學生自由的心理空間,使學生心靈得到舒展,思想得到解放;可以讓學生暴露問題,以便班主任及早發現,因勢利導;還可以培養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學生的公民意識。
給學生自由的心理空間,使學生心靈得到舒展,思想得到解放。
我在工作中發現,班主任一刻也不“放”的班級,學生思維不夠活躍。盡管班上學生的平均水平不錯,但往往缺乏個性鮮明、成績出類拔萃的領軍人物,這和學生長期的心理壓抑有關。如果班主任適當給學生“放一放假”,將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讓學生暴露問題,以便及早發現,因勢利導。
如果班主任時時處處都在學生身邊,學生就會產生畏懼心理,把自己的問題包裹起來,但這些問題依然存在,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更大的問題,造成“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后果。所以,班主任有意“放一放”,讓學生把問題盡早暴露出來,解決起來也容易得多。
培養干部工作能力。
班主任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特別是“放”的時候,給學生干部更多的獨立管理班級的機會,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大膽主動的工作。這對于提高他們處理事務的能力很有好處,有利于干部的成長。
培養學生公民意識。
斯賓塞在《教育論》中指出:“記住你的教育目的應該是培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的人。”學生總歸要脫離學校,脫離老師,要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老師不可能管到底,更多更長的人生路得他們自己走。所以,在學校期間,班主任不要把學生時刻監督起來,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公民教育,讓學生懂得自己的身份、權利和義務,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只有在校是一個自覺的學生,進入社會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公民。
什么是“收”?“收”就是“嚴”。我認為,“收”要抓好幾個重點。
一學期的重點
開學初。經過寒暑假,學生的思想行為有所放松,到校心思還沒有完全集中起來,班主任要做好收心工作,使學生盡快走上正常的軌道。要幫助學生制訂好學期目標。這段時間要督緊一點。
期中期末考試前后。這段時間班主任要指導好學生的復習總結,組織好學習方法的交流,開展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心靈安撫。
三學年的重點
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要多種途徑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要提出要求,規范學生行為。要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增進師生情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段,班主任要抓緊抓細抓嚴,切不可粗枝大葉。
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學生不良行為有所抬頭,不良情緒有所滋長。這個階段是毛病多發期,心理危險期,也是學生兩極分化期。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思想變化動態,要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多開展點有益于促進學生身體、心理的活動,轉移或釋放學生的不良情緒。
第三學年的最后學期。進入畢業階段,學生的自覺意識增強,但心理壓力也增大。班主任要多關心學生疾苦,幫助學生計劃總結,指導學生勞逸結合,緩解學生考試焦慮,引導學生以良好的心態走進考場。
如果說“放”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收”就是發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如果說“放”是讓學生暴露問題,那么“收”就是要班主任集中解決問題。
“收放”要有尺度。放要放得開,但不要放得太松,放得太開。收要收得攏,但不要收得太緊,收得太死。
重點抓好幾個時段,其余時段不防偷偷懶,解放學生,也解放自己。適當放一放,“放“也是一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