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師的四種角色
2009-09-08 15:11:43網絡
現在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這對老師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在校園里,教師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呢?我覺得當教師的必須“扮演”好以下四個角色:
學做“指揮” 莫當“演奏家”
案例: 一節課后,一個學生跑到老師面前說:“老師嗓子都講啞了,上課少說點吧”,老師說:“我講那么多,你們都不認真聽,講少了同學們更聽不懂了”,這時旁邊的一個學生插嘴說:“老師呀,你要是說多了,我們還煩了呢!”
現在的很多教師都習慣于講解,總是擔心學生是否聽懂了,于是喜歡把課堂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課堂成了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戲臺,在課堂的舞臺上教師到底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可以說,一節成功的課應該是一場豐富的演出,表演者應該是學生,教師應該是策劃者,是指揮者。
學做“律師” 莫當“法官”
案例: 某班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打哈欠,老師認為他因看電視而耽誤了學習,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后來老師才了解到,原來他父母吵架,媽媽離家出走,因想媽媽,整夜睡不好覺,班主任知道情況后,找了他的爸爸、媽媽談心,進行了調解,家里又恢復了往日的溫馨,他的學習成績也進步了。
教師要了解學生,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不要當“法官”,教師應該熱愛學生,教師對學生要像律師對待當事人一樣,了解、調查、傾聽孩子的心聲和需求,并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為唯一宗旨。
學做“多面手” 莫當“教書匠”
案例:有一次參加教學研討會,一個專家問到我的教學情況,當我說到自己在學校教心理課的時候,他突然打斷我的話說:“你不應該是教心理教育課的,而應是教學生學習心理課,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
我在反思:一生過著教書匠的平庸的日子,教書匠是無法獲得幸福的教育人生的,教師不能當教書匠,不能照本宣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學做“多面手”,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洗腦”,還要“充電”,要塑造一個擁有“立體”教學智慧的人,從而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學做“拉拉隊” 莫當“裁判”
案例: 前幾天,有一個剛轉學的學生給我發了一條短信:老師,感謝多年來你對我的期望,這將永遠是我前進的動力,我一定努力成為讓你引以為榮的學生。沒有想到,無心的一句話,竟讓學生如此銘記在心。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學生竟然將它當做老師對他一種永遠的期待,更將它當成自己的奮斗目標。
我們教師平時是不是給予學生的期望太少了呢?甚至有些教師總是在學生耳邊說到:“你這個樣子,肯定將來沒什么出息”等一些冷嘲熱諷的話。教師不應當裁判,做出得分或犯規的判斷,相反在孩子做出精彩“動作”時,要不失時機地為其充當“啦啦隊”,搖旗吶喊,振臂加油。教育的字典里面不應該有對學生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