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班級管理細則》
2009-09-08 16:12:50網絡
班級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事情大大小小,工作方方面面。教育者要有愛心、細心、耐心,不能簡單粗疏,潦草行事,這樣才能了解個性不一情況有別的學生,才能處理千變萬化的問題,工作才能做出成效。而把機關單位量標考評那一套拿來主義地照搬照抄,很欠妥當。盡管班級管理模式沒有一定之規,不能整齊劃一,盡管這種方法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短期效應,但長遠看來,絕對是弊大于利,實在應該叫停才是。
“遲到扣1分,缺課扣2分,不交作業扣1分,抄襲作業扣2分,飯后及自習課交頭接耳、私自走動扣1分……每周公布考評后十位的同學名單。”——摘自某班的《班級管理細則》。
這份細則的扣分項目不下二十種,從到校到作業,從紀律到衛生,從上操到就寢等等,舉凡學生在校的方方面面,都有具體而明確的規定。這種班級管理方法因其簡便、省力、易行,而且暫時有效,在一些學校頗有市場。使廣大學生還沒有擺脫考試分數的羈絆,又被考評分數緊緊束縛。
如此的分數考評就像緊箍咒一樣牢牢地鉗制住廣大學生,教室變得幾乎與集中營沒有多少不同。這種情況下,什么打造“和諧”、“寬松”的育人環境云云,則無從談起,成為一句空話。比方說,飯后、自習課吧,這些本屬于學生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要像正規的課堂一般嚴整有序,不能討論問題(這叫“交頭接耳”),不能下位外出(這叫“私自亂動”)。每天的課程表都排得滿滿當當密不透風,就這么一點兒屬于個人的時間,又這也不行,那也要管,學生一個個都要規行矩步,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校的所有活動都像輸入了電腦程序一般,嚴格按照指令辦事,否則動輒得咎,名字上了那個“排行榜”可不是鬧著玩的。
上文提到一個班級管理者應有的幾“心”,應該說不少人是不同程度的欠缺。我不能說實施量標考評,是班主任不想有所作為地“懶省事”,但起碼是大大簡化了原本應該做細、做活、做具體的工作,可以說是工作方法和方式上另一種形式的簡單粗暴。一事當前,只問結果,不問原因,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哪個有了啥問題,管理細則上寫的清楚明白嘛,對照條款接受處罰就是。不能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和學生溝通交流,更不能走進學生無限豐富多彩的心靈世界,不能了解他們的喜樂悲歡、苦辣酸甜,其實這些才是學校教育和班級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
新的管理手段可以借鑒,但不要生吞活剝,食而不化。要結合自身特點,看菜下飯,量體裁衣。在其他地方行之有效的手段,用于班級管理就可能沒有效果,甚至適得其反。量標考核即便是用在對成人的管理上,也不是盡善盡美,無可挑剔。更何況對象是一群天真未鑿、可塑性較強的學生?一個不能量化的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育人過程,卻用一組干巴的數字作了了結;本應給予的人性關懷、情感投入和責任擔當,變成實際造作中的例行公事,顯得漠然無趣、僵硬冰冷。表面看來是工作中方法不當,失之粗疏;往深了說,是師道的退化,責任感的缺失。不管此舉初衷如何,到頭來肯定是事與愿違。
如果試圖以一紙硬性的規定來一勞永逸地解決一攬子問題,師生永遠是一種“隔”的狀態,自然結果也很難讓學生真正在認識上提高,情感上接受,道理上領悟。師生關系變得像交警和違章司機一樣,面無表情地開張罰款單走人了事。在這些管理者看來,學生道理上服不服,情感上通不通,則問不了這么多,咱是一事說一事,求得班級一時之穩,就萬事大吉。至于建立什么班級管理的長效機制,那是理想,中聽而不中用,遠水不解近渴;這眼皮底下現成辦法,拿來就用,一用就靈,立竿見影,可是管用又省力的活生生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