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成就取得的八大原因
來源:網絡 2009-09-08 21:17:56
第一、放棄階級斗爭,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不是“抓革命”作為首位,而是把經濟建設,“發展是硬道理”作為首位。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這個總的方針也始終沒有動搖過。這就為三十年的順利發展,提供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路線保證。
第二、政治的穩定統一對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不把經濟問題政治化,不糾纏于“姓資姓社”的爭論。政治的穩定和統一,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否則,有可能導致類似于孫中山革命所帶來的后果。
第三、對政治體制和法律體制進行適應性的改革和完善,不進行劇烈變革。在施行改革的時候,充分考慮到各種約束條件。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在約束條件下做事情。如果一個改革措施不符合大多數人民的意愿,造成的交易成本內耗很大,就應該采取其他的辦法。
第四、改善經濟制度環境,引入經濟良好運行的四個先決條件:承認個人利益,容許一部分人通過辛勤勞動率先發家致富;在經濟上給予人們更多的自由選擇;實現分散化決策;以及引進競爭機制以及其他各種激勵機制。首先,承認個人的利益,從大公無私到承認個人利益現實,也就是承認了當前人們思想水平不太高,都是經濟人,主要考慮個人的利益,這也是經濟學里的基本假設。由于資源的有限性和個人欲望的無限性這樣一個基本的矛盾導致了經濟學的產生,導致了人們必須運用市場經濟體制來配置資源。最好人人都大公無私,都像雷鋒,這是我們的理想,做人的標準,但這不現實。在人們思想還沒有改造完之前,就只能承認人的自利性這個事實。再次,承認個人利益的風險也比較小。做生意要制訂合同,那么為什么要有合同?為什么要制定法律?為什么在黨章中要有規定,對干部有要求呢?這樣做不但符合現實,且使得人們鉆空子的風險最小。第二,給人們經濟上的自由選擇,這是至關重要的。第三,由于經濟人的自利性和他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需要實現分散化決策。自由選擇、分散化決策,就是中國改革早期的松綁放權的改革。第四,引進各種激勵機制,承包制、計件工、多勞多得等。這些激勵機制在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早期的經濟發展中。
第五、對外開放由點到面、循序漸進,以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為試點,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招商引資,開拓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經驗后再往全國推廣。中國在堅持對外開放,與世界經濟更緊密接軌的過程中,得到的好處是巨大的。
第六、引進各種過渡性制度安排,建立完善的市場制度。建立市場經濟,不是簡簡單單的把價格放開,簡單地照搬西方國家市場經濟體制,這不滿足中國現有經濟制度環境這一約束條件,而是建立了一整套過渡性的制度性安排,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包括宏觀調控體系、金融市場、規范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制度、稅制、反壟斷等等,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階段。現在還在進行,還很不充分。
第七、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這一點非常重要,中國的改革是從沿海地區開始的,給某些地區、某些省份政策優惠。早期只有一個深圳一個蛇口,后來擴大到14個沿海經濟開發區,然后拓寬到上海,最后輻射到全國。現在又注重考慮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發揮地方作用有兩個好處:第一,從信息上來看,由于各地情況不一樣,發展的規模不一樣,水平不一樣,當地官員思想也不一樣,中央的政策很難做到硬性規定。政策應該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中央在上面,地方政府對當地情況比較了解。信息對稱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信息不對稱就是次優。第二,可以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一旦地方政府財政上有了收入,地方政府就有自主性和積極性。所以說處理好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八、符合中國文化和制度環境的制度轉型模式。依循平穩轉軌三階段:經濟自由化、市場化、民營化。改革時最好做加法,讓所有人都獲得好處,不動國有企業,松綁放權承認個人利益,給人們自主權,讓非國有經濟發展起來,經濟的自由化導致了非國有經濟的蓬勃發展,這是早期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市場化,92年以后,中共十四大決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階段仍在繼續中,至今沒有完成。中國的改革短期內都將制度環境作為參數,約束條件給定,一時很難發生大的改變,但可逐步演進,長期會變化很大,是可作為內生變量改變的,從而可以不斷地完善和建立現代市場體系。當市場環境達到了一定程度時,再進行民營化。通過讓各種所有制企業競爭,市場體系和非國有經濟得到了發展,同時對國有企業也有明顯的示范和推動效應,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率相對改革前也大大提高了。
當然經過十多年激進式改革之后,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也相當不錯,經濟增長很快,但由此認為中國也應該進行激進式改革這一種觀點仍然不見得成立。中國之所以采用漸進式改革,而沒有采取大規模的私有化與政治體制改革等全方位改革,是與俄羅斯的初始條件不同,從而采用的改革路徑也應有所區別。首先,中俄兩國本身的初始經濟條件不一樣。俄羅斯等東歐國家在改革初時的人均GDP比中國改革初時的人均GDP高出許多倍,經過激進式改革,他們的GDP掉了50%甚至更多,人均仍然還有1000多美元。而中國剛開始改革的時候人均GDP只有300美元左右,掉50%就只剩下150美元左右了,試想如果中國的人均GDP真的掉了50%將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前面談到,經濟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是社會的穩定、國家政權的穩定,所以中國沒有條件進行激進式的改革。其次,中國與西方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俄羅斯的文化屬于西方文化,比較強調民主、法治,做事情先講規則。而中國在很多情況下則更強調對于傳統的尊重,儒家文化所強調的中庸,做事情總是講平衡,希望有一個好的皇帝或領導人,而不是先強調民主和法治。所以從根本上來講,這兩個初始條件不一樣決定了中國與俄羅斯改革路徑的差別,而從理論和實際上,也都說明了中國改革模式的選擇是合理的,正確的。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