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山原礦芝麻段泥的秘密
2009-09-08 14:31:39本站原創
于原礦芝麻段泥分布少,產量低,一般人很難見到其廬
山真面目,以至于不同說法不約而同充斥網絡,有的說段泥就是雜泥的一種商業說法;有的說根本就沒有原礦的,都是人工調配的,因為沒見過;也有的說原礦的本山芝麻段泥礦標是如何如何,結構和色澤是怎樣的,描述的應該還是相對正確的,但也沒有示人的照片加以證明,正名的份量還是不足,對此我們進行多方的考證。今天,面對網絡上眾多不負責任的說法和諸多壺友的疑問,我們實地走訪了貢景軒紫砂營銷機構(www.gjx888.com),在見到大量的原礦礦石和成品壺后,認為有必要為這一概念正名,為大家揭開黃龍山原礦本山芝麻段泥的神秘面紗。
本山芝麻段泥系劃分
黃龍山紫砂泥大體可分為三種:紫泥、紅泥和綠泥。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后現梨皮凍色(米黃色),產于黃龍山巖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厘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巖板間,俗稱“龍筋”。其礦物組成為水云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本山綠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對偏多,在揮發過程中造成坯體的收縮大,也就是說泥料“爆”,燒制中容易開裂,因其含砂極少,一般不適合直接制作紫砂壺。所以本山綠泥僅作小件產品和用作“化妝土”,加入適量作色劑可變化成各色裝飾泥。但現在市場做小件產品的本山綠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燒制后可以看到顆粒,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綠泥不含“砂”,這可以作為一個判斷標準。所以,當你見到在市場上所謂的原礦本山綠泥壺品你可要當心了,因為很少有人用原礦的本山綠泥做壺。
本山綠泥中又分為1號泥,2號泥和3號泥,純粹的本山綠泥太難分揀,一般都跟紫泥礦共生在一起,這種天然的紫泥和綠泥的共生礦就被稱為團泥,而在宜興方言中“團”和“段”同音,所以這種天然的共生礦又被稱為段泥,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特別是可塑性和燒成溫度不會有很明顯的差異。天然段泥“骨多肉少”,燒成質感,砂粒豐富,共生礦中紫泥偏多,顏色就偏紅,高溫下偏青,偏灰,相反綠泥成分高,燒成顏色偏黃,高溫下偏灰白。顆粒結構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強烈,表面質感十分豐富。
就目前習慣而言,段泥又有“老段泥、嫩段泥、芝麻段”等等“品種”上的稱呼。本山芝麻段泥是段泥中一種上等的泥料。黃龍山的紫砂礦禁采已經有好幾年了,貢景軒在5年前儲備了一批原礦本山芝麻段泥礦石,今天隨意挑選出一塊為大家描述一下這種原礦的本質和外貌特征。
本山芝麻段的本質和外貌特征
原礦本山芝麻段泥礦標為青灰色,偶伴有少量鐵銹般的黃色,為鐵質氧化所致,截斷面細膩且有一定的油性,結構較松,燒成溫度高,燒結溫度、制作工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發生吐黑現象;由于塊狀段泥的含砂量大,拉結強度低,用之制壺,燒制時容易開裂,因此成型溫度控制比較關鍵,成品相對比較珍貴。
本山芝麻段在不同燒結溫度下呈現不同的質感和色澤。當燒成溫度到1.85表時,即1120度時,外觀呈現偏白色,當溫度燒到2號表時,即1140度時,它的顏色為白里帶黃,當溫度燒到2號半表時,即1160度時,它的外觀呈白里返青色,帶有芝麻星點,那就是鐵的成份涌現出來了。所以,最好的溫度就是燒到有點返青是最到位的。
細觀芝麻段泥的成品,在層次上底色偏白,略微暗沉,其中的黑色顆粒或者是偏紅色顆粒在其中非常突出顯眼,這也是因為白色顆粒比較少的緣故。使得總體上底色和顆粒的層次感比較清晰,像是在暗白色薄紗之上點綴的色點。而且從深色顆粒的密度上來看,芝麻緞的黑色顆粒密度較大,顏色要突出,層次分明,芝麻緞中雖然也有白色顆粒,但是數量少、可見性低。整體芝麻緞的顏色偏白,色調清冷,觀感剛硬,也因為褐色顆粒比較多而密集的緣故,芝麻緞看起來霸氣十足。
本山芝麻段的泡養效果
再來看看泡養后的效果,在泡養過程中,由于原礦芝麻段泥砂質感強,所含顆粒較大,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透氣性和吸附性極佳,勝過一般的紫砂泥料。日久泡養,壺的色澤會越泡越光滑,越泡越亮,白中泛青,很容易包漿,因為原礦本山芝麻段泥含鐵量高,用這種壺泡茶,對身體大有益處。此壺品不管春夏秋冬,都不會有異味產生,這是其它人工調配或外山泥所無法比擬的。
市面上充斥著大量的假的芝麻段泥和人工調配的芝麻段泥,人工調配的芝麻段泥是由人為的把紫泥和綠泥按不同的比例調配在一起,但質感、結構和燒出來的色澤遠遠無法與原礦的相比,人工調配后紫泥顆粒明顯,感覺雜了一些,很不自然,異常做作,泡養后對比一目了然,用后無滋潤感,易“吐黑”。假的芝麻段泥與人工調配的差別還較大,采用非黃龍山的泥料,我們這里稱其為外山泥,通常慣用的外山泥料多為湖滏、長興、安徽等地所產。以下地域所產的泥料加以其它原料調制成類似芝麻的外觀,欺騙消費者。劣質段泥燒成后顏色發暗,有晦澀感或者特別艷麗但沒有質感,幾乎看不見砂質。典型的就是市面上的“黃金段”,敲擊聲音清脆,透氣性很差,表面沒有砂質感。
本山芝麻段泥的存世量和收藏價值
貢景軒紫砂網的劉芙蕖女士介紹說,原礦本山芝麻段泥的存世量不多,一般在配泥過程中用來裝飾一下,不會全部用這種泥做壺,因為成本太高。但貢景軒的產品確實是不同于一般的制壺機構,煉泥采用傳統的手工煉泥法,泥料純正,過程簡單而直接,不加其它原料,燒出來的壺味道十足,無任何異味,地道的原礦壺品。劉女士更為自豪的跟我們介紹,貢景軒與壺品配套的小杯均采用和壺品一樣的純正原礦泥料,這是市場上絕無僅有的,不但是單品壺,套裝壺品也是一樣的品質,聽后讓我們確實感到有些吃驚。當我們問及貢景軒為什么花這么大成本制壺時,劉女士說,既然是做品牌,首先就是要講信譽,產品得過硬,貢景軒
不靠賣泥料生存,都是儲備后用來自己做壺用的。據可靠統計,在丁山,原礦本山芝麻段泥的儲備量不會超過二十噸,所以儲存量越少,這種泥料就越珍貴,收藏價值就越高。
原礦本山芝麻段泥還有一個一般不為人注意的特性,就是有人說的段泥在泡茶過程中容易“驚開”,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這種段泥壺在燒制時已有小的細紋,只是不容易看出,等泡了茶之后,茶汁附在開裂的紋路上,就可以明顯的看到了。這是由于這種泥料很嬌貴,它在燒成低溫1140度時,用它來泡茶會出現紋裂,原因是溫度太低壺的結晶度不夠,燒到溫度后就沒有這種現象了。應該說出現這種狀況也是正常的,用過一段時間后,你會發現紋路又漸漸消失了,富于變化,我想這正是紫砂壺的魅力所在。
泥料無等,喜好一心而已。相信廣大紫砂愛好者看過此文對原礦芝麻段泥能有一個系統的了解了,選壺先要從泥料上把關,試想一把根本就不是純正紫砂做出來的所謂紫砂壺,去談它的藝術價值有什么意義么?我想明者自明,不用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