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談新中國60年商務
來源:新華網 2009-09-07 23:46:28
新華網北京9月7日電(記者雷敏)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非常時期,剛剛上任一年多的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如今正面臨一場硬仗:既要穩定外需,確保國際市場份額不丟,又要擴大內需,拉動消費。
在商務部工作人員的眼中,陳德銘的工作常常是上班8小時連著下班8小時,上班忙著開會、外事活動和下去調研,到了晚上才有整段時間坐下來批閱文件、看材料。
陳德銘與共和國同齡。60年來,他親歷了中國由關起門來搞建設,到打開國門,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經濟騰飛的偉大歷程。他堅定地認為,我國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商務發展道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調整結構,真正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保出口,確保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
為應對嚴峻的外貿形勢,陳德銘的工作日歷排得滿滿當當。8月底剛從國外回來,9月初又趕赴印度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小型部長會。這是他第二次參加類似的會議。第一次是去年的日內瓦會議。
回憶起去年那場異常艱難的談判,陳德銘記憶猶新。“10天談了整整150個小時。這是中國首次進入WTO談判核心層。”眼下正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已經超負荷運轉的陳德銘為何要擠出時間去參加這樣的國際談判?
“多邊貿易體制談判對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多哈談判一旦達成,全球關稅水平還將進一步下降,有望帶來1500億美元的貿易流,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盡早復蘇。”陳德銘說。
“但是客觀上看,WTO的許多規則是在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我們加入WTO后,就要參與規則的制定,從更高的層面維護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中國之所以能在WTO談判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是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國家發展和實力增強的具體體現。2008年我國進出口額達2.56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三位,是1949年至1978年30年總和的15倍。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全國有經營權的外貿企業只有幾十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全國已有76萬家外貿企業。”陳德銘說。
外貿的快速增長對中國意味著什么?陳德銘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他的理解。
“貿易跨國發展有一個基本的經濟原理,即各國都有各自的比較優勢。我國人多資源少,僅靠國內市場不可能很快發展,必須拓展更寬的國際市場。當大量出口換回外匯后,再用來進口一些國內相對短缺的資源,推動中國經濟更快發展。”
中國的對外開放在改變自己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世界。“入世以來,中國給全球提供了將近5萬億美元的市場。尤其今年,我們多次組團去歐洲、美國開展投資貿易合作,對這些國家緩解金融危機下的壓力也很有幫助。”陳德銘說。
為應對金融危機下外需下滑帶來的壓力,今年以來,商務部制訂了激勵出口的各項措施,并加強對地方和企業的服務,幫助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要確保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不丟。”陳德銘語氣堅定。
他說:“貿易增長量需要保持,但今后的重點更要放在結構調整方面。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更多依靠提升產品附加值來占領國際高端市場。同時也要把服務貿易作為未來中國外貿發展的重要方向。”
“穩外資,更要提升水平”
吸收外資是推動中國外貿飛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對此,陳德銘有切身體會。1994年,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建立了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陳德銘自1997年調任蘇州后,為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經濟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締造了著名的“蘇州模式”。
他說:“吸收外資只是建立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的目的之一,更多的是學習開發區建設、管理的經驗。比如,新加坡外資一站式審批的親商服務,對我們就有借鑒意義。”
“蘇州模式”是中國利用外資的成功縮影之一,正是在一個個成功探索的帶動下,從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西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招商引資的浪潮,從比硬件,到比軟件,從比數量到比質量,中國吸收外資的結構也在不斷優化。
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沒有一家外資企業,如今,中國吸收外資已連續17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并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第二大國家。
吸收外資使中國的生產能力大大增強,“商場里的商品琳瑯滿目,幾十年前我在國外看見的那些品牌,現在國內就有,而且許多還是‘中國制造’。現在出口商品中一半以上是外資企業在中國設廠生產的。”陳德銘說。
受金融危機沖擊,今年以來中國吸收外資連續出現負增長。商務部出臺了完善服務和優化投資環境等穩定利用外資規模的政策措施。
“中國有好的投資環境和好的勞動力資源。中國13億人口正處在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階段,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尤其沿海地區有發達的基礎設施,這也是中國的吸引力所在。”對于吸收外資的前景,陳德銘充滿信心。
不過,陳德銘也坦言,“現在一般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能力已經相對過剩,引進外資更重要的是要調整結構,提升水平,引導外資在更高端的領域和我們一起發展。”
在“引進來”的同時,我國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歷史經驗證明,大部分發達國家都經歷了一個先“引進來”,再“走出去”的過程。現在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擁有比較充裕的外匯儲備,有“走出去”的經濟實力,同時也有“走出去”的現實需要。
“比如,如果我們能通過并購等方式獲取國際營銷網絡,就能更快地向全球推廣自己的品牌商品;在國外組建研發中心,就可以提高中國制造的設計水平。”陳德銘說。
“擴消費,必須抓流通體系網絡建設”
商務部辦公大樓坐落在北京最繁華的地段,對面就是久負盛名的王府井商業區,這里購物中心、百貨大樓、各種專賣店鱗次櫛比,旅游購物的人潮熙熙攘攘。
而回想改革開放前,陳德銘也像許多普通中國人一樣,每個月拿著國家定額發放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去網點稀少的國營商店排隊購買生活必需品。
從裝修簡陋的國營商店,到時尚炫目的大型購物中心,新中國成立60年來,商品流通體制由計劃向市場轉變。伴隨著商貿流通的日益繁榮,我國國內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目前,便利店、超市、百貨店、專賣店、購物中心、網上銷售等新老業態均已現身中國。2008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0萬億元大關,較1952年的276.8億元增長了392倍。
在城市商業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農村的流通狀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全國60多萬個行政村,目前已有一半左右建有連鎖的‘農家店’,2009年上半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首次超過城市。”陳德銘說。
為適應中國經濟形勢的新變化,2003年我國組建了商務部,初衷就是要實現內外貿一體化。
在陳德銘的親自主持下,今年春季廣交會設立了出口轉內銷專場,歷史上首次邀請國內零售商到會采購。
為彌補外需下滑對經濟增長的沖擊,今年以來,商務部出臺了家電、汽車下鄉,以舊換新等搞活流通、擴大城鄉消費的一系列舉措。“目前來看,這些應急之策在短期內拉動消費的成效顯著,消費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十分明顯。”
但陳德銘同時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政策效果的邊際效應可能也會有所遞減,因此從中長期看,擴大消費、搞活流通的立足點還是必須抓流通體系網絡的建設,尤其是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在談到未來5年至10年商務工作的發展前景時,陳德銘表示,應“時時記住我們有13億人口,有大量勞動力要就業,時時記住我們雖然‘量’大了,但‘質’還不高,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水平的任務仍然艱巨,我們需要加倍努力。”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