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貞觀之治"的時代精神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06 21:36:41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黃金歲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積極進取并取得輝煌成就的不朽象征。“馬牛布野”“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 ”,意味著當時經濟生活的復蘇與繁榮;“無復盜賊,囹圄常空”,標志著當時社會秩序的穩定良好;“中國既安,四夷自服”,象征著當時民族關系的融洽;“儒學之盛,古
者未之有也”,顯示出當時文化事業的興盛;“去奢省費”“官吏多自清謹”,說明了當時“君道”與吏治的健全……所有這一切,都表明“貞觀之治”的確實現了天下“大治”:即國家充滿朝氣,社會充滿生機,君臣充滿追求,民眾充滿希望,生活充滿信心,歷史充滿機遇!因此,為史家所謳歌,為后人所向往!
那么,貫穿“貞觀之治”始終的紅線又是什么?造就“貞觀之治”氣象的動因又在何處?體現“貞觀之治”精神的特征又有哪些?這或許是當今人們更為關心的問題。的確,歷史不應該是流水帳,而應該成為啟示錄,讓人們回顧和反思歷史,找到借鑒,獲得啟迪,而“貞觀之治”作為一筆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毫無疑義是我們在今天“縱向借鑒”,“從歷史中學”的最佳對象之一。
我認為,在“貞觀之治”的諸多優良傳統中,“和諧”顯然是最為核心的內涵,它體現了“貞觀之治”的本質屬性,象征著“貞觀之治”的時代精神。
眾所周知,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社會政治生活的理想境界就是“和諧”,而“和諧”的本質屬性則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即“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而不同”的差異性;“剛柔相濟”的互補性;“抑高舉低”的平衡性。綜觀“貞觀之治”的政治實踐,可謂是卓有成效地實現了博采兼容、理順差異、相濟互補、動態平衡的目標。
兼容并蓄,寬容海涵:“貞觀之治”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氣象。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懷與氣魄,在治國經武時做到虛懷若谷,寬容包納。
這表現為:在制定方針,實施政策時,能夠不以一人之智為智,而以眾人之智為智。虛心聽取各種意見,擇善而從,將決策建立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之上;在君主個人道德修養方面,能夠容忍魏征等臣下的犯顏直諫,聞過則喜,在勝利面前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在人才任用上,能夠不別親疏,唯才是舉,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萬徹等原先身為敵對營壘的賢能之士,讓其擁有廣闊的政治舞臺發揮文韜武略,貢獻聰明才智;在民族關系處理上,能夠擯棄狹隘的“夷夏之辨”畛域,打破“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漢一家”、“愛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敵頡利可汗的性命,從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長期以來因民族征伐而積聚的民族仇恨,將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正是因為唐太宗的寬容包納,才使得貞觀一朝的社會政治生活呈現出祥和安定的積極氛圍,造就了政通人和、人才輩出、上下同心的和諧局面。而廣大民眾即使在生活中仍遇到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也依然對朝廷抱有期待,充滿信心,所謂“百姓雖東西逐食,未嘗怨嗟,莫不自安”。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