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專業,適合自己最重要
2009-09-03 23:14:36網絡資源
案例:
考生張軍是某省級重點中學一名理科班高三畢業生,在班里和李玉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張軍性格外向,活潑好動,平時喜歡與人交往,人緣很好,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強,但辦事卻比較粗心,容易丟三落四,屬于急性子。而李玉卻和張軍截然相反,平時寡言少語,辦事穩穩當當,有板有眼,慢條斯理,從性格上來講屬于“慢郎中”。在學習科目上張軍長于語文,而李玉擅長數學。高考結束后,填報志愿選專業時,李玉受在銀行工作的父母影響,報考了某院校會計專業,張軍受李玉影響也報考了該校會計專業,但在讀大學期間,張軍由于數學不強,學得很吃力,畢業后好不容易進入銀行,從事財會類工作,但整日面對枯燥的數字、報表,后來還因為馬虎出了錯誤,受到領導批評,終日苦不堪言,他因缺乏成就感而讓自己陷入尷尬境地。
郭老師在線: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考生在選擇專業時,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從眾。從知己來說,就是對自身進行認真剖析,了解自己的性格、愛好與潛能。興趣加潛能是考生選擇專業的首要目標?忌鷱堒,從性格上看是外向型的孩子,平時喜歡與人交往,屬于興趣類型中的“喜歡與人接觸”的人,這種類型的人一般對銷售、采訪、傳遞信息一類活動感興趣,如記者、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市場銷售人員等。而張軍選擇的職業“會計”恰恰屬于興趣類型中“不愿與事物打交道”的職業,他的興趣與職業沒有協調好。從職業能力上看,加拿大職業分類詞典將人的職業能力分為11種,張軍屬于“語言能力”(V)(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一類,而會計恰恰最需要的是算術能力(N)(迅速而準確地運算能力)。而這恰恰是張軍的弱項,李玉的強項。究其張軍犯錯誤的原因,一是對自己的興趣和潛能不了解,更是犯了盲目從眾的錯誤。在填報志愿選擇專業問題上,受心理學“從眾效應”的影響,許多考生往往跟著感覺走,別人報啥我報啥,好朋友選啥,我選啥。
筆者在咨詢時經常被問道“今年什么專業熱”,“什么專業是好專業”,實際上專業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冷熱的差異。現在填報志愿時的一個誤區就是考生盲目擁擠熱門專業,這對考生的長遠利益來講是不利的。因為首先熱門專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專業的“熱”與“冷”總是相對的,一個時期的“熱”可能會帶來另一個時期的“冷”。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忽視人文科學和財經、政、法等專業,重視工科,社會上流傳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文科學和財經、政、法比理工科專業受到的沖擊更大些,以至于剛粉碎四人幫,77年恢復高考時考生在選擇專業時首選的是醫學類、機械類等理工科相關專業。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財經、政、法專業開始熱起來了,后來金融、外貿、財會、法律等成了炙手可熱的熱門專業,許多院校紛紛開設這些專業,這種過熱也帶來上述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壓力相對過大。再如師范類專業在過去一直是傳統的冷門專業,社會流傳著“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許多優秀的畢業生不愿意報考師范類專業,以至于在過去報志愿中把師范類專業與農、林、水、地礦、油等列入服從分配欄。但近年由于教師待遇的提高,加上其職業相對穩定,許多考生爭相報考師范類專業,現在師范類專業已經逐漸升溫不再是冷門專業了。隨著能源戰略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地質、石油、地礦等傳統冷門專業也在逐漸升溫。
其次,熱門專業并非都是師資力量強,或是學校的名牌專業。專業熱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長太功利性,單純從眼前就業、待遇、收入來決定專業的選報,這其實是一種短期行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部門、行業壟斷逐漸被打破,真正對考生有用的還是在學校學的真本事。
再次,熱門專業分數高,競爭激烈,如果成績不太突出,競爭實力并非很強的學生在擠熱門專業時,容易落榜。即使僥幸被院校錄取,由于熱門專業里人才濟濟,自己實力不是很強,在就業選擇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難占得優勢,搶得先機。正確的做法應是選擇“熱門專業”而又不忽視“冷門專業”,“冷熱”結合對考生更為有利。
最后,熱門專業并非都適合你的發展,像本案例中的張軍所選擇的金融院校會計專業,屬于熱門專業。金融相關專業屬于現代服務業,被譽為“金領”。但對張軍來講卻并不適合,張軍并沒有在工作中感受到“金領”職業的快樂。而如果張軍當初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一個“喜歡與人接觸”、“語言能力”要求較強的專業,可能發展起來比現在要好得多。從這個案例中我們所得到啟示是:考生在選擇專業時,要從自身條件出發,讓所選專業與自身條件相匹配,適合自己的長遠發展,這應當是每位考生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專業選擇,適合自己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