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院校概覽: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9-09-03 13:52:18高考網
內蒙古師范大學創建于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學校之一,自治區重點大學,是培養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師資和蒙漢兼通少數民族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區中學教師培養中心、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基礎教育與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研究中心,被譽為“民族教育的搖籃”。
學校占地面積3800余畝,校舍建筑面積近8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0億余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5億余元。館藏圖書210余萬冊,電子圖書70余萬冊,長年購置的電子文獻數據達9種,長期訂閱中外文期刊(含電子期刊)近14000種。學校下設21個職能處室,32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二級學院,4個教研部。現有教職工24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400余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以上,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0%以上,有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390余人;有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5人,國家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8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自治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111人才工程”共120人(次),享受政府津貼教師40人。
學校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26000余人,各類博士、碩士研究生3000余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近8500余人,各類留學生近300人,形成了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開設61個本科專業,涵蓋了8大學科門類。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有自治區精品課程41門,自治區級品牌專業22個;有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自治區重點學科和重點培育學科18個,校級重點學科37個。
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7個、二級學科71個,專業碩士2個(教育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此外,還招收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正式成為具有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入學資格的高校。學校擁有科研機構59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3個,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財政部與地方高校共建基礎實驗室和特色實驗室6個,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十五”以來,學校教師出版學術著作300余部;發表論文90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的論文近600篇;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獎勵200余項;擁有國家發明專利3項。在荷蘭進修的我校教師在國際權威刊物《Nature》上發表論文1篇。目前,學校主持各級科學研究項目750余項,科研經費4000余萬元。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學校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審時度勢,深刻認識自身在自治區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觀分析學校的發展歷史與現狀,經過多次教育思想大學習、大討論,明確提出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堅持內涵發展為主,外延發展為輔,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本科教育為主,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艱苦奮斗、改革創新,努力把內蒙古師范大學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師范大學”的辦學指導思想。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對大學的功能、使命和規律的理性認識逐漸深化,經過沉淀、凝練和升華,形成了“求真務實,育人至上”的辦學理念,強化了“雙學位教師教育和蒙漢兼通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秉承“獻身、求實、團結、奮進”校訓,已培養輸送各類畢業生10萬余人。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加強對外交流,與美國、荷蘭、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國等國家及國內一些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發展留學生教育,建立了蒙漢語留學生教育中心。先后聘請包括五位兩院院士在內的二百余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任學校學術顧問、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當前,學校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抓機遇、求發展、創特色、上水平、建名校”的辦學思路,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為實現“把學校建設成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師范大學”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