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物理知識點 > 物理百年

          物理百年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02 17:10:37

          [標簽:物理]

            物理百年

            人類的生活在20世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物理學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物理學本身在20世紀里也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前進。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使物理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20世紀也出現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海森伯、薛定愕等等難以計數。

            本版內容由沙濤收集、整理,在此表示感謝

            1900--1909

            1900年,瑞利發表適用于長波范圍的黑體輻射公式。

            1900年,普朗克(M.Plank,1858—1947)提出了符合整個波長范圍的黑體輻射公式,開

            用能量量子化假設從理論上導出了這個公式。

            1900年,維拉爾德(P.Willard,1860一1934)發現γ射線。

            1901年,考夫曼(W.Kaufmann,1871—1947)從鐳輻射測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從

            而發現電子質量隨速度變化。

            1901年,理查森(O.W.Richardson,1879—1959)發現灼熱金屬表面的電子發射規律。

            后經多年實驗和理論研究,又對這一定律作進一步修正。

            1902年,勒納德從光電效應實驗得到光電效應的基本規律:電子的最大速度與光強無關,

            為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提供實驗基礎。

            1902年,吉布斯出版《統計力學的基本原理》,創立統計系綜理論。

            1903年,盧瑟福和索迪(F.Soddy,1877一1956)發表元素的嬗變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發表關于布朗運動的論文,并發表光量子

            假說,解釋了光電效應等現象。

            1905年,朗之萬(P.Langevin,1872—1946)發表順磁性的經典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關于運動媒質的電動力學》一文,首次提出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

            理,發現質能之間的相當性。

            1906年,愛因斯坦發表關于固體熱容的量子理論。

            1907年,外斯(P.E.Weiss,1865—1940)發表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提出磁疇假設。

            1908年,昂納斯(H.Kammerlingh—Onnes,1853—1926)液化了最后一種“永久氣體”氦。

            1908年,佩蘭(J.B.Perrin,1870—1942)實驗證實布朗運動方程,求得阿佛伽

            德羅常數。

            1908—1910年,布雪勒(A.H.Bucherer,1863—1927)等人,分別精確測量出電子質量

            隨速度的變化,證實了洛侖茲-愛因斯坦的質量變化公式。

            1908年,蓋革(H.Geiger,1882—1945)發明計數管。盧瑟福等人從粒子測定電子電荷e

            值。

            1906—1917年,密立根(R.A.Millikan,1868—1953)測單個電子電荷值,前后歷經11

            年,實驗方法做過三次改革,做了上千次數據。

            1909年,蓋革與馬斯登(E.Marsden)在盧瑟福的指導下,從實驗發現粒子碰撞金屬箔產

            生大角度散射,導致1911年盧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論。這一理論于1913年為蓋

            革和馬斯登的實驗所證實。

            1910--1919

            1911年,昂納斯發現汞、鉛。錫等金屬在低溫下的超導電性。

            1911年,威爾遜(C.T.R.Wilson,i869—1959)發明威爾遜云室,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

            了重要實驗手段。

            1911年,赫斯(V.F.Hess,1883—1964)發現宇宙射線。

            1912年,勞厄(M.V.Laue,1879—1960)提出方案,弗里德里希(W.Friedrich),尼平

            (P.KniPning,1883—1935)進行X射線衍射實驗,從而證實了X射線的波動性。

            1912年,能斯特(W.Nernst,1864—1941)提出絕對零度不能達到定律(即熱力學第三定

            律)。

            1913年,斯塔克(J.Stark,1874—1957)發現原子光譜在電場作用下的分裂象(斯塔克效應)。

            1913年,玻爾(N.Bohr,1885—1962)發表氫原子結構理論,解釋了氫原子光譜。

            1913年,布拉格父子(W.H.Bragg,1862—l942;W.L.Bragg,1890—1971)研究X射

            線衍射,用X射線晶體分光儀,測定X射線衍射角,根據布拉格公式:Zdsin6=算出晶

            格常數d。

            1914年,莫塞萊(H.G.J.Moseley,1887—1915)發現原子序數與元素輻射特征線之間

            的關系,奠定了X射線光譜學的基礎。

            1914年,弗朗克(J.Franck,1882——1964)與G.赫茲(G.Hertz,1887—1975)測

            汞的激發電位。

            1914年,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發現能譜。

            1914年,西格班(K.M.G.Siegbahn,1886—1978)開始研究X射線光譜學。

            1915年,在愛因斯坦的倡儀下,德哈斯(W.J.deHass,1878—1960)首次測量回轉磁效

            應。

            1915年,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1916年,密立根用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光電方程。

            1916年,愛因斯坦根據量子躍遷概念推出普朗克輻射公式,同時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后

            發展為激光技術的理論基礎。

            1916年,德拜(P.J.W.Debye,1884—1966)提出X射線粉末衍射法。

            1919年,愛丁頓(A.S.Eddington,1882—1944)等人在日食觀測中證實了愛因斯坦關于

            引力使光線彎曲的預言。

            1919年,阿斯頓(F.W.Aston,1877—1945)發明質譜儀,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1919年,盧瑟福首次實現人工核反應。

            1919年,巴克豪森(H.G.Barkhausen)發現磁疇。

            1920--1929

            1921年,瓦拉塞克發現鐵電性。

            1922年,斯特恩(O.Stern,1888—1969)與蓋拉赫(W.Gerlach,1889—1979)

            使銀原子束穿過非均勻磁場,觀測到分立的磁矩,從而證實空間量子化理論。

            1923年,康普頓(A.H.Compton,1892—1962)用光子和電子相互碰撞解釋X射線散射中

            波長變長的實驗結果,稱康普頓效應。

            1924年,德布羅意(L.deBroglie,1892—1987)提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設。

            1924年,玻色(S.Bose,1894—1974)發表光子所服從的統計規律,后經愛因斯坦補充建立了玻色一愛因斯坦統計。

            1925年,泡利(W.Pauli,1900—1958)發表不相容原理。

            1925年,海森伯(W.K.Heisenberg,1901—1976)創立矩陣力學。

            1925年,烏倫貝克(G.E.Uhlenbeck,1900--)和高斯密特(S.A.Goudsmit,1902—1979)提出電子自旋假設。

            1926年,薛定愕(E.Schrodinger,1887—1961)發表波動力學,證明矩陣力學和波動力

            學的等價性。

            1926年,費米(E.Fermi,1901—1954)與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獨立

            提出費米-狄拉克統計。

            1926年,玻恩(M.Born,1882—1970)發表波函數的統計詮釋。

            1927年,海森伯發表不確定原理。

            1927年,玻爾提出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

            1927年,戴維森(C.J.Davisson,1881—1958)與革末(L.H.Germer,1896--

            1971)用低速電子進行電子散射實驗,證實了電子衍射。同年,G.P.湯姆生

            (G.P.Thomson,1892—1975)用高速電子獲電子衍射花樣。

            1928年,拉曼(C.V.Raman,1888--1970)等人發現散射光的頻率變化,即拉曼效應。

            1928年,狄拉克發表相對論電子波動方程,把電子的相對論性運動和自旋、磁矩聯系了起

            來。

            1928—1930年,布洛赫(F.BIoch,1905—1983)等人為固體的能帶理論奠定了基礎。

            1930--1939

            1930—1931年,狄拉克提出正電子的空穴理論和磁單極子理論。

            1931年,A.H.威爾遜(A.H.Wilson)提出金屬和絕緣體相區別的能帶模型,并預言介

            于兩者之間存在半導體,為半導體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1931年,勞倫斯(E.O.Lawrence,1901—1958)等人建成第一臺回旋加速器。

            1932年,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1897—1967)與沃爾頓(E.T.Walton)發明高

            電壓倍加器,用以加速質子,實現人工核蛻變。

            1932年,尤里(H.C.Urey,1893—1981)將天然液態氫蒸發濃縮后,發現氫的同位素

            ——氘的存在。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在這以前,盧瑟福于1920年曾設想原子核中還有一種中性粒

            子,質量大體與質予相等。據此曾安排實驗,但未獲成果。

            193O年,玻特(w.B大成,18盯一1的7)等人在。射線轟擊被的實驗中,發現過一種穿

            透力極強的射線,一誤認為、射線,1931年約里奧(F.Joliot,1900—1958)與伊

            倫·居里(1.Curie,1897—1956)讓這種穿透力極強的射線,通過石蠟,打出高速

            質子。查德威克接著做了大量實驗,并用威爾遜云室拍照,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這

            一射線即是盧瑟福預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C.D.Anderson,1905一)從宇宙線中發現正電子,證實狄拉克的預言。

            1932年,諾爾(M.Knoll)和魯斯卡(E.Ruska)發明透射電子顯微鏡。1932年,海森伯、伊萬年科(Д.Д.Иваненко)獨立發表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

            組成的假說。

            1933年,泡利在索爾威會議上詳細論證中微于假說,提出β衰變。

            1933年,蓋奧克(W.F.Giauque)完成了順磁體的絕熱去磁降溫實驗,獲得千分之幾開的

            低溫。

            1933年,邁斯納(W.Meissner,1882—1974)和奧克森菲爾德(R.Ochsenfeld)發現超

            導體具有完全的抗磁性。

            1933年,費米發表p衰變的中微子理論。

            1933年,圖夫(M.A.Tuve)建立第一臺靜電加速器。

            1933年,布拉開特(P.M.S.Blackett,1897—1974)等人從云室照片中發現正負電子對。

            1934年,切侖柯夫(Π.A.Черенков)發現液體在β射線照射下發光的一種現象,

            稱切侖柯夫輻射。

            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

            1935年,湯川秀村發表了核力的介于場論,預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5年,F.倫敦和H.倫敦發表超導現象的宏觀電動力學理論。

            1935年,N.玻爾提出原子核反應的液搞核模型。

            1938年,哈恩(O.Hahn,1879—1968)與斯特拉斯曼(F.Strassmann)發現鈾裂變。

            1938年,卡皮查(П.Л.Капича,1894--)實驗證實氦的超流動性。

            1998年,F.倫敦提出解釋超流動性的統計理論。

            1939年,邁特納(L.Meitner,1878—1968)和弗利行(O.Frisch)根據獲滴核模型指出,

            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實驗結果是一種原子核的裂變現象。

            1939年,奧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的存在。

            1939年,拉比(I.I.Rabi,1898—1987)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測核磁矩。

            1940--1949

            1940年,開爾斯特(D.W.Kerst)建造第一臺電子感應加速器。

            1940—1941年,朗道(Л.И.Ландау,1908—1968)提出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論。

            1941年,布里奇曼(P.W.Bridgeman,1882—1961)發明能產生10萬巴高壓的裝置。

            1942年,在費米主持下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裂變反應堆。

            1944—1945年,韋克斯勒(ВИВеклер.1907--1966)和麥克米倫(E.M.McMillan,

            1907—)各自獨立提出自動穩相原理,為高能加速器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1946年,阿爾瓦雷茲(L.W.Alvarez,1911--)制成第一臺質子直線加速器。

            1946年,柏塞爾(E.M.Purcell)用共振吸收法測核磁矩,布洛赫(F.Bloch,1905—1983)用核感應法測核磁矩,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實現核磁共振。這種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場的測量精度大大提高。

            1947年,庫什(P.Kusch)精確測量電子磁矩,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預計有微小偏差。

            1947年,蘭姆(W.E.Lamb,Jr.)與雷瑟福(R.C.Retherford)用微波方法精確測出氫原子能級的差值,發現狄拉克的量子理論仍與實際有不符之處。這一實驗為量子電動力學的

            發展提供了實驗依據。

            1947年,鮑威爾(C.F.Powell,1903—1969)等用核乳膠的方法在宇宙線中發現π介子。

            1947年,羅徹斯特和巴特勒(C.Butler,1922--)在宇宙線中發現奇異粒子。

            1947年,H,P.卡爾曼和J.W.科爾特曼等發明閃爍計數器。

            1947年,普里高金(I.Prigogine,1917--)提出最小熵產生原理。

            1948年,奈耳(L.E.F.Neel,1904--)建立和發展了亞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

            1948年,張文裕發現μ子系弱作用粒子,并發現了μˉ子原子。

            1948年,肖克利(w.Shockley),巴丁(J.Bardeen)與布拉頓(W.H.Brattain)

            發明晶體三極管。

            1948年,伽柏(D.Gabor,1900—1979)提出現代全息照相術前身的波陣面再現原理。

            1948年,朝永振一郎、施溫格(1.Schwinger)費因曼(R.P.Feynman,1918--

            1988)等分別發表相對論協變的重正化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逐步形成消除發散困難的重

            正化方法。

            1949年,邁耶(M.G.Mayer)和簡森(J.H.D.Jensen)等分別提出核殼層模型理論。

            1950-1959

            1960--現在

            1960年,梅曼(T.H.Maiman)制成紅寶石激光器,實現了肖洛(A.L.Schawlow)和

            湯斯1958年的預言。

            1962年,約瑟夫森(B.D.Josephson)發現約瑟夫森效應。

            1964年,蓋耳曼(M.Gell-Mann)等提出強子結構的夸克模型。

            1964年,克洛寧(J.W.Cronin)等實驗證實在弱相互作用中CP聯合變換守

            恒被破壞。

            1967—1968年,溫伯格(S.Weinberg)、薩拉姆(A.salam)分別提出電弱統一理論標準模型。

            1969年,普里高金首次明確提出耗散結構理論。

            1973年,哈塞爾特(F.J.Hasert)等發現弱中性流,支持了電弱統一理論。

            1974年,丁肇中(1936--)與里希特(B.Richter,1931--)分別發現J/ψ粒子。

            1980年,克利青(V.Klitzing,1943--)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1983年,魯比亞(C.Rubbia,1934--)和范德梅爾(S.V.d.Meer,1925--)等人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W±和Z0粒子。

           

          收藏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scgzkg.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日韩专区无码人妻|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不卡高清|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91天日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 亚洲 有码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九九| 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第一页|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在线精品自拍无码| 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中久无码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 久久超乳爆乳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无码永久免费AV网站| 日本欧美亚洲中文|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亚洲国产91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最新 | 蜜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 亚洲AV无码欧洲AV无码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xxxx国产喷水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 无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台湾佬中文娱乐中文|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