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中國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河流
來源:本站原創 2009-09-02 15:18:06
劉冰清小小的墳頭,被湮沒在一叢芳草間,只有雨后打濕的紙幡低垂著。在遠處,雨霧籠罩中,北去的湘江依稀可見。
在被查出嚴重鎘中毒并斷續治療兩年多后,2008年12月,年僅七歲的劉冰清最終離開人世,留給父母厚厚的病歷和8萬余元醫療費“賬單”。
在湖南省株洲市馬家河鎮新馬村,劉冰清并不是近年來第一個因鎘中毒死亡的。2006年初,村民羅少坤的意外死亡,就曾引發轟動一時的鎘污染事件;在集體體檢后,全村查出尿鎘超標者逾1100人,其中200多人嚴重超標。
株洲市環境保護局局長文鐵軍對《財經》記者坦言,新馬村遠不是株洲市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實際上,它只能算做核心污染區的邊緣而已。
湘江,這條全中國重金屬污染最為嚴重的大河,在半個世紀負重前行之后,終于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一幕。
湘江如此沉重
湘江位于長江中游,系長江的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積將近9.5萬平方公里,僅以湘江干流為飲用水源的人口,就有約2000萬人。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六成人口和七成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也承載了60%以上的污染,是中國重金屬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
湖南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潘碧靈告訴《財經》記者,僅以2007年為例,湘江流域汞、鎘、鉛、砷的排放量,就分別占到了全國排放量的54.5%、37%、6.0%和14.1%。
長期以來,有色金屬采冶一直是湖南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作為享譽全球的“有色金屬之鄉”,湖南有十種常用有色金屬產品產量居全國前三位,其中鉛、鋅、銻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湖南有色金屬開采冶煉已有上百年歷史,但礦業采冶技術長期良莠不齊。長期的掠奪式開采,使得伴生礦被當做廢礦渣遺棄、當做廢水隨意排放,直接導致重金屬污染幾乎遍布三湘大地。
據《財經》記者了解,湖南全省有色金屬礦平均開采回收率僅50%左右,伴生礦綜合回收利用僅占25%。資源總回收率低于發達國家同行業20個百分點,所回收的共生或者伴生金屬很多都是重金屬,尚不足應當回收量的三分之一。
加上周邊工業結構與布局不夠合理,在潘碧靈看來,湘江流域已經形成了株洲清水塘、衡陽水口山、湘潭岳塘、郴州有色金屬采選冶煉四大工礦污染源。
在城區面積約530平方公里的株洲市,鎘污染面積就超過了一半,有些土壤的污染厚度超過了20厘米;其中超標5倍以上的,也接近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株洲市環保局局長文鐵軍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根據全國多目標區域地球調查結果,株洲市是中國已經發現的最嚴重的鎘污染區。
據清水塘工業區管委會監測所產蔬菜七項重金屬指標中,總鎘、總汞、總鉛等三項指標都超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的標準值,超標倍數分別達到了64.11倍、185.80倍和66.01倍。
《財經》記者曾實地調查過的郴洲市臨武縣三十六灣,在當地官礦勾結下,長期非法采冶,污染物直接排放。高峰時期,彈丸之地聚集了上百家礦、六七十家洗礦點。由此帶來的重金屬污染,禍及下游千家萬戶。而像三十六灣這樣的重金屬高污染源區,在湘江流域不止一處。
“湘江有些河段重金屬含量超標達幾百倍,底泥挖出來,幾乎就可以再提煉了。”湖南省環保廳科技處處長張志光頗為憂心地對《財經》記者直言。
正是意識到這種挑戰的嚴峻性,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在新聞發布會上就表示,正考慮把重金屬污染嚴重的湘江,納入全國重點治理的流域名單。
之前,只有“三河”(淮河、海河、遼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以及后來追加的“一江”(松花江)、“一庫”(三峽水庫)被列為國家重點治理流域。作為局部支流進入國家重點流域治理議題,湘江也算是開了先例。
“兩會”之后,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亦致函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直陳湘江重金屬等污染之困。今年4月,李克強專門為此前往湖南考察,沿湘江走訪了長沙、株洲、衡陽以及郴州等地。
今年6月,湖南瀏陽市鎮頭鎮長沙湘和化工廠又發生較嚴重的鎘污染事件,造成100余人尿鎘超標,4平方公里的土壤及農作物被污染,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據《財經》記者了解,一旦湘江被納入國家大江大河治理范疇,到2010年,治理投入有望達700億元;到2015年,這個數字有可能高達3000億元。
然而,即使能夠投入天文數字的治理經費,湘江的“去重金屬化”過程,也注定是漫長痛苦的;因為湘江的重金屬污染狀況,不僅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之前沒有任何先例可循。
源頭控制之難
要想根治湘江重金屬污染,從源頭上加以控制,即杜絕“邊治理,邊污染”的現象出現,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2008年6月2日,湖南省曾制定了《湘江水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當時湘江沿岸的永州、郴州等八個城市的市長,均向省長周強遞交了“湘江污染綜合整治責任狀”。作為湘江治理的第一役,共取締關閉企業37家、淘汰退出18家,并停產治理企業42家。
在株洲市,經過八年治理之后,也基本解決了清水塘源頭水體污染問題。據悉,整個工業區各企業排出的廢水,目前已經做到了穩定達標排放。
以全國最大的鉛鋅冶煉企業——位于清水塘的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961.SH,下稱株冶集團)為例,其污水處理率一度僅為40%。2005年,作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六部委確定的中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株冶集團制定了循環經濟建設總體戰略目標,即打算分“四步走”累計投資47億元,以建立鉛鋅聯合冶煉整體化工藝流程,實現“綠色”鉛鋅冶煉目標。
株冶集團安防部長周哲云告訴《財經》記者,作為治理的第一步,目前該公司已投入近10億元,引進完成了10萬噸鋅常壓富氧浸出技術。今年以來,廢水的循環利用率達到了50%到60%。其余排往湘江的廢水,也實現了100%的達標排放。
然而,張志光對《財經》記者指出,株冶集團畢竟只是個案。在整個湘江沿岸,還有大量傳統工藝技術需要替代,而這些企業大多是老企業;有些即使能從技術上解決,成本往往也是企業難以負擔的。
尤其是去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更使得許多冶煉和重化企業的環保資金來源雪上加霜。受鉛鋅價格暴跌沖擊,株冶集團2008年公司銷售收入僅為83.76億元,同比降低39.06%;凈利潤只有1923.23萬元,同比下降了75.80%。
眾多連污水處理設施都沒有的小企業,更是一個巨大的隱患。而關閉任何一家這樣的小企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湖南省環保廳污染管理處副處長湯宏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財經》記者,去年8月13日,永州市一家列入關停的小冶煉廠,在政府下達關停通知書期限以后,仍在繼續生產。后來縣長帶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相關職能部門、武警戰士進入了這家冶煉廠,用 3噸炸藥把冶煉爐炸了,才算大功告成。
除了點源污染,面源污染也同樣值得關注。目前,湘江流域所有的縣城,均沒有自己的污水處理廠;這些不斷增長的污水排放,對于承載能力已達極限的湘江而言,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考驗。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