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設計生命成為可能 人類"長命百歲"不是夢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02 11:17:06
1965年,當美國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開始拍攝《2001太空漫游》,幻想著36年后人類飛天的時候,他也許不會想到僅僅4年后,人類就登上了月球表面。
而在我們正在經歷的21世紀前20年,按照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看法,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技術革命,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材料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當然,人們對未來的預測,往往在技術進步的速度上偏于樂觀,而在社會組織形式和人文環境變化上偏于保守。不要說像庫布里克這樣展望36年后的未來,就算是站在1993年預測2004年的世界,又有多少人能想到互聯網能如此劇烈地改變人類的交流和溝通方式呢?
由此看來,在2009年新春關于11年后世界面貌的預測,也可能只是站在目前的山頭上向著地平線、大海和星辰的方向所做的一次眺望。但是,我們相信,《環球》雜志推出的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報道“2020預言:人類與世界”,仍然會因為其記錄了當前人類的部分思考能力、思維活躍水平和想像力而具有特殊的價值。
科技的發展已經成功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按照澳大利亞科學家的預測,到2020年,人均壽命超過100歲的國家很可能會出現。而在2008年,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是日本,其女性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86歲。
事實上,近年來各種重大醫學突破層出不窮,特別是在基因和干細胞研究領域。在2008年,“組織工程”器官移植、癌癥基因掃描、個性化人類基因圖譜等等新聞已經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材料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趨勢。
生物芯片
記載生命特征
隨著診斷技術的進步和基因技術的完善,到2020年,利用生物納米技術進行的迅速的生物鑒定將成為現實。醫療人員完全可以先給每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基因檢測和生物學特征掃描,然后生成一套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個人生理特征檔案。
歸功于半導體工業的突飛猛進,到那時,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病歷本可能會完全消失,患者只需要攜帶一張小小的閃存卡,甚至直接在體內植入一個生物芯片,便可以將自己所有的病史和生理特征檔案儲存在其中。
門診過程
通過網絡實現
繁瑣的掛號和問診流程也將大大簡化,先進的遠程自動檢測系統的裝備,將使大多數的門診過程得以通過網絡實現,人們甚至可以通過便捷的家用監控設備直接同醫院進行連接,并通過自己獨一無二的生理信息檔案完成大部分的常規檢測,而無需親臨醫院。多數致病細菌和病毒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檢測出來,在擁有海量數據的診斷輔助系統的幫助下,醫生能夠在第一時間給出正確的診斷,并根據病人獨特的生理特征檔案進行治療。
完全消除藥物的副作用
藥物的研發和使用,也將會出現長足的進步。到2020年,大部分藥物的研發和試驗,可能已經可以通過計算機仿真或是直接在“芯片里”進行。在分子識別和納米技術的幫助下,“智能藥物”也許會真正地出現,這些藥物可以根據病人體內的環境,來判斷哪些是癌變細胞和病原體,哪些是正常的健康的人體組織,從而實現副作用的最小范圍化,乃至完全消除藥物的副作用。
在2020年,許多困擾人類已久的疾病,也許會獲得解決的途徑。即使如艾滋病這樣的疾病不能根治,但到2020年,必然會有更加有效抑制艾滋病、禽流感等病毒的疫苗或是藥物出現。在另一個方面,人們極有可能發現新的疾病種類,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會給人類健康帶來新的挑戰。
當設計生命
成為可能
全新的傳感器、納米新材料和生物材料技術,將會給手術設備和手術方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重大外科手術可以使用較為緩和的方式,甚至無需開刀即可完成。
到2020年,“組織工程”技術將更為普及和廣泛地應用于醫療之中。盡管尚且存在爭議,但2008年,已經出現了一例通過“組織工程”技術制造“人工器官”并移植成功的案例。相信到2020年,利用活體組織進行再培養而形成所需器官的“組織工程”技術,將會更加完善。
試想一下,使用納米新材料和生物技術,可以用病人自身的細胞組織來培養要為其移植的器官,困擾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供體來源等問題,將會得到極大程度的緩解。與此同時,仿生和功能恢復移植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領域。“智能假肢”、“智能角膜”等將會有力地幫助殘疾人消除生活障礙。“我的胳膊會說話”,也許將成為現實。
在遺傳學領域,就在不久之前,日本科學家成功地用16年前冷凍的“已故”牛細胞克隆了4頭牛,其中3頭存活。這也就是說,到了2020年,人類的“重生”也許已經可以成為現實。而遺傳修飾技術的使用,也可能使得在懷孕前就進行植入前基因診斷并排除“不良基因”而誕生的“完美寶寶”越來越多。這樣的技術發展,會進一步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由此產生的倫理、法律等方面的爭議,也會越來越多。
可以預見的是,到2020年,無論是我們求醫還是用藥的方式,都將會有巨大的變化,技術手段在人類健康中所起的作用,也將遠遠超過現在的水平。有可能到那時,在某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家庭中會出現一臺機器,專門用于完成日常的健康維護,像今天的電視機、電冰箱一樣不可或缺了。
人類已經找到人體長壽基因
近期,德國基爾大學醫學院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對388位德國百歲老人和731位年輕人的DNA樣本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FOXO3A基因變異對人類長壽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這項研究結果現發表在本周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期刊上。
2008年9月份,由布拉德利·威利克斯領導的一支美國研究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長壽的美籍日本人(95歲以上)體內普遍存在著該基因的變異現象。基爾大學“長壽健康課題組”的科學領導人阿爾穆特·內貝爾教授稱,已排除了相關的不確定因素,確認FOXO3A基因變異與長壽之間的關聯性。他們不僅從德國長壽人群抽樣中驗證了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在法國巴黎合伙人的研究中也取得了相同的研究結果。因此,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FOXO3A基因變異可能對于全球范圍內的人群長壽因素具有重要的影響。
基因變異是壽命學基因研究最有吸引力的項目,上世紀90年代曾第一次報道過FOXO3A基因變異在蠕蟲和蒼蠅體內關于衰老過程的關聯性。基爾大學分子生物學醫學院學會研究小組長時間地觀測分析了這種基因的變異現象對于人體長壽的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