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一五”植物分子育種取得新進展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02 11:16:00
1月4日,記者從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植物分子育種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由全國300多個科研單位、745名高級研究員參加的植物分子育種研究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僅僅實施1年多就已經獲得成果獎勵8項,一些成果已居國際先進水平。該項目創制優異新種質210份,培育了有較大競爭力的新品種196個;轉讓了20項成果,直接轉讓金額1923萬元,成果產值達1.45億元;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發表了論文634篇;建立產業化示范基地18個,18家大中型企業與課題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快速推進了新品種的產業化。
我國食物安全面臨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資源短缺的剛性制約以及市場競爭激烈的多重壓力,單純依靠常規技術和擴大生產規模難以滿足未來不斷增長的供給需求。近年來,應用品種分子設計提升植物育種理論與技術成為各國科學家的共識,植物育種已進入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有機結合的第三次突破階段;以分子標記、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分子育種技術已成為植物育種發展的重要方向,分子育種正在由目前只能改變單個或少數遺傳性狀向系統改良轉變。在國家863等計劃的支持下,我國在植物分子標記、轉基因、細胞工程育種領域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
目前,我國的植物分子育種研究計劃,在主要植物分子標記育種技術體系建設上取得重要進展,已經成功地將其用于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顯著提高了植物定向選育水平。我國科研人員精細定位、克隆了一批新基因,開發了一批功能標記,奠定了開展分子標記育種的技術基礎;獲得了調控植物重要性狀的遺傳網絡信息,初步構建了主要作物分子設計數據庫及分子模擬系統,并應用于品種分子設計育種。我國已經成功地創制出一批優異育種新材料,如農藝性狀優良、抗白葉枯病的水稻恢復系蜀恢527以及高抗稻瘟病恢復系RW889等新材料,奠定了我國選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植物新品種的物質基礎。一批高產、優質、多抗、高效新品種脫穎而出——如超級稻新品種“C兩優87”,在湖南省桂東縣寨前鄉現場測產畝產達903.15公斤,創造了湖南省單季稻畝產的新紀錄;“濟麥22”在山東省和黃淮北片區試中均名列第一,增產5.0%以上,適應性廣;玉米新品種“農大236”適應性廣,抗倒性較強,出籽率89%;油菜品種“56602”含油量47.17%,是國家長江中游區試中含油量最高的品種;黃瓜新品種“北京206”生長勢較強,可持續結瓜,適于春秋大棚及春、秋、冬溫室種植;蘋果新品種“七月”適應性廣,品質優良,綜合經濟性狀優于“遼伏”、“貝拉”等早熟蘋果品種。
該項目實施“產、學、研”密切結合,對重大產品的開發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企業的育種技術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目前,通過合作、自辦企業及技術轉讓等形式,我國有18家大中型種子企業與課題承擔單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聯系,共同建設了新品種的中試與產業化基地,推進了重大產品的產業化開發,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種子企業的育種技術創新能力。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