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崗位和教師資格證漸成非師范生“香餑餑”
2009-09-01 23:00:34新華網廣西頻道
教師崗位和教師資格證漸成非師范生“香餑餑”
如今在很多非師范生眼里,教師崗位和教師資格證成了“香餑餑”,想考教師資格證以及“轉行”當老師的風潮在非師范中越刮越勁,一些非師范生說,他們想畢業后能教書育人,享受節日的快樂。
非師范生考教師資格證原因各不同
廣西師范學院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生的陳濤想“轉行”很久了。他家人一直希望他能當一名教師,陳濤本人也非常喜歡教育工作,高考志愿他填了師范專業,可惜分數不夠未能如愿。上大二時,他想過要轉成師范專業,但他當時對轉專業的各種規章流程不清楚,錯過了轉專業的黃金時間。剛好,今年8月底廣西舉行2008年下半年申請認定教師資格人員考試,陳濤覺得要好好把握這次再選擇的機會,于是他就整個假期都在學校復習。
像陳濤這樣想“轉行”的非師范生不在少數,同樣是這個學校的學生鄧全昌說:“我們班有30多個同學希望通過考教師資格來轉行。”鄧全昌去年已經考取了教師資格證。
鄧全昌的專業是新聞學專業,相較其他同學而言,他“轉行”比較早,他在大二就選修了教育學、心理學等幾門考教師資格證必修的科目。他介紹,考證的培訓費、教材費、報名費只需430元,相比其他動輒上千的資格證來說,還算便宜。考試難度也不是很大,一般考生在接受培訓后都能順利過關,再通過教師資格認定部門組織的面試、試講等就能夠順利取得教師資格證。
廣西大學的小聶2006年畢業,她說,自己是非師范類畢業生,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考慮到城市教師崗位已經相對飽和,她把目標鎖定了縣城的學校。現在,她在賀州昭平縣一中學任教,她說:“教師是一個相對穩定、社會地位持續上升的職業,謀一份教師職業,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生的選擇。”
廣西民族大學大三的學生吳永祥從未將當老師當作自己的職業理想,但他認為,非師范生拿到教師資格證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教師資格證含金量大,有證在手,將來失業的幾率就少一分。”
筆者調查發現,除了教師行業本身吃香之外,更多的學生是把教師資格證作為就業的籌碼和敲門磚。吳永祥說:“我們班的同學都說,教師資格證是用來‘防身’的。”據他了解,他們班有30多人拿到了教師資格證,但是畢業后真正想去當老師卻不到50%。
專家分析“非師范生考教師資格證熱”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惠國分析,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老師的社會地位以及福利水平不斷增高,許多人看到了教師的優勢,就匆匆地扎堆報考教師資格證。他認為,只要國家對教育支持力度繼續增大,師范熱的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李惠國說,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少學生感到負擔很重,產生就業恐慌。但是很多學生考證只是為了增加就業籌碼,根本不了解自身的實際情況,更沒有進行職業規劃,只是在盲目跟風考證。
他提醒,非師范專業大學生從教應該考慮周全,不能看到它好的一面就頭腦發熱。“現在的初、高中教師都面臨著沉重的升學壓力,他們的工作壓力并不比其他行業小。教師待遇雖然不斷提高,但是這并不代表教師行業已經成為高收入行業。”
據悉,非師范生“半路出家”當老師,求職要比師范生難。廣西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小覃回憶,今年4月份廣西舉行高校畢業生招聘會,小覃想應聘個中學教師的崗位,卻接連被拒,原因是她不是師范專業的學生,盡管她已通過了教師資格考試。招聘單位說:“非師范生進入教師的角色要比師范生慢得多。”
教師資格證只是“敲門磚”,要成為好教師仍需努力
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系教師方媛說,2001年,我國實施的教師資格證制度打破了師范生擔任老師的“行規”。然而,教師工作專業性很強,要求從業者懂得教育原理、掌握教育規律。師范生和非師范生并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非師范生不要高估了教師資格證的效用,它只是走向教師崗位的“敲門磚”,并不是萬能的“通行證”,許多學校看重的是畢業生實際教學的能力。
廣西貴港市平南縣大鵬初中副校長張雄認為,實行素質教育,教師的角色更應該是多元化的,取得教師資格的非師范生,因其專業側重的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我們學校前年招來一個新聞專業的大學生,他除了把語文教好外,還把學校的通訊社、文學社搞得有聲有色,為學校帶來了新鮮空氣。
張雄說:“非師范生的確在教育學、心理學上沒有受過系統訓練,也少有見習講課的經歷,但他們的優勢也很明顯,如知識面較寬,容易靠自身的影響力獲得學生的敬佩、信任,也容易和學生形成共鳴。”
他建議,非師范生想成為好教師,課余時間最好多到附近學校見習、試講,多接受不間斷的培訓,多跟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多進行不斷的實踐和總結,同時更要注重師德的培養,只有這樣,方能成長為優秀的教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