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潛規則”是如何“潛”入高校的
2009-09-01 21:04:43網絡資源
老教授的行為,已經涉嫌受賄罪——即便他坦白交待、退還賬款,但受賄事實已經存在,而且受賄之后還為對方“辦了事”,只是沒有成功而已(如若成功,可能就永遠“潛伏”下去了)。
中央音樂學院一名70歲知名博士生導師、教授自曝曾與一名報考該校博士研究生的女學生發生肉體關系,并收受該生10萬元賄賂,以助其順利考博。最終因女學生并未如愿讀博,老教授擔心女生將此事曝光,自己搶先向學校紀檢部門坦白并退回贓款。事發之后,校方對該教授進行了“取消所有招生、教學和學術權力”的處罰,并立即向北京市教委等相關部門進行了報備。(8月15日《新京報》)
這起由諸多吸引人眼球的關鍵詞所構成的事件足以令人震驚。更令人憂慮的是,據一份音樂專業報紙報道,外界對此的反應也并不是一味地表示憤怒,有不少人甚至對老教授給予了某種同情,因為類似現象并不鮮見。
高校的“潛規則”怎么會如此嚴重?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對潛規則熟視無睹,打擊不嚴。就這起事件而言,目前的處理,還在校內。而事實上,老教授的行為,已經涉嫌受賄罪——即便他坦白交待、退還賬款,但受賄的事實已經存在,而且受賄之后還為對方“辦了事”,只是沒有成功而已(如若成功,可能就永遠“潛伏”下去了),在進行校內處理之后,司法機關是否介入,還不得而知。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潛規則大行其道,而逐步升級的潛規則,又容易制約現行學校管理制度的改革。
2006年,內地女博士意圖行賄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取得試題和答案,被教授告發,判入獄6個月及充公1萬元賄款,在這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件中,教授為什么沒有“潛規則”呢?筆者認為,這與大學實行的學術本位管理,強調教授的學術聲譽,進而所有教授都注重自身的學術尊嚴、學術聲譽,更有密切關系。
我國高校存在的潛規則,已經讓不少教授名聲掃地。而要讓教授重新注重學術聲譽,唯一的途徑,必須是改革學校教育與學術管理制度,打破學術潛規則的“惡性循環”——沒有學術管理(而是行政管理),沒有導師負責(而是大家共同負責),沒有學術聲譽(只有學術利益),潛規則很容易尋找到生長的空間。
就招生而言,公眾從眼下的招生舞弊、索要錢財等“潛規則”中,擔心自主招生將讓潛規則更瘋狂,但是,真正的自主招生,卻讓“潛規則”透明而沒有生長的空間——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制”,但導師其實在招生、培養、就業中,難以對學生負責,招生時考生要參加統一入學考試,面試時是幾個老師集中考核,培養中有學校若干文件與指標要求,而畢業答辯前有所謂的匿名盲審,也就是說,一名學生的最終培養質量如何,與導師的關系并不密切。
而真正的導師制,恰恰是導師用自己的學術聲譽,為自己所招錄、培養的學生的質量負責。提高導師的學術聲譽,正在于實行真正意義的導師制——導師制的背后,則是學術本位管理,凸顯學術共同體在學術規則制定、學術決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