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公共教育資源豈能隨意市場化
2009-09-01 20:58:38網絡資源
今年省兩會期間,廣東省政協委員孟浩遞交提案,質疑“名校辦民校”混淆了原本公、民產權清晰的資本界限。教育部門雖有表態:對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在審批、投資和舉辦者權益等有嚴格的規定,然而,名校辦民校之風并未止息。(23日《新快報》)
不單廣東,其實全國這樣公立“名校”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為名,開辦民辦學校的風氣也已經延續多年。僅以廣州本地名校名義在周邊開辦的民辦學校,已經不下三十家。名校觸角延伸之處無不攻城略地,如同開連鎖商店,不但成為教育高消費的始作俑者,更將大批義務教育段學生招收成了高收費的“擇校生”。
可以斷定,只要政府提供的教育資源一天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這種名校的馬太效應就會繼續演化下去。家長有所謂高端教育的期望,名校有名師教育的暗示,買賣雙方客觀存在。教育主管部門要么就消滅這個市場規律,要么就通過加大投入緩解供需矛盾,顯然前者不可能,后者總是做不夠。如此名校辦民校只會多不會少,只是關系更曖昧,政府監控難度更高而已。雖然教育廳規定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不得利用國家財政性經費,不得安排公辦教師到民辦學校任教。但是明白人知道,只要名校辦民校繼續開綠燈,那么所有的規范都不過是個提醒罷了。
名校辦民校加劇了公共教育資源流向的不平均分配,讓只有給得起高價的人群才能享受到名校資源。對真正的民校來說,也是一種明顯的擠出效應。新興民校無論是品牌還是教育資源當然都敵不過老字號的學校,為了能生存發展,必然也要聯合名校,希望以公帶私謀求自己的超常規發展。對家長來說,無法判斷教學質量,只能完全信賴名校品牌。對教學人員來說,多一個崗位拿多一份更優厚的薪水,再辛苦些也是值的,總好過自己去做兼職。對主管部門來說,規定名校辦民校提取回報所得的收入屬于國有資產投資受益,必須納入公辦學校單位預算,統一核算。不管有沒有名校真的這樣去做,但至少這意味著名校可以養自己,可以利益上送,上級自然更省心了。
長期放任公共教育資源的市場化,一紙規定又如何能撫平貧校富校、民校名校之間的鴻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