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檢測研究各出奇招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01 17:12:56
在三聚氰胺事件愈演愈烈最終波及整條食物鏈的時候,當前的檢測手段顯然已經難以滿足檢測需求。另外,政府對于國家食品安全質量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催化了更加快捷、準確、成本低廉的檢測手段的開發過程。
檢測手段大PK
目前國家標準規定的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液相色譜—質譜/質譜聯用法等檢測原料乳與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方法優點明顯:檢測極限低,測量結果準確。但缺點也相當突出:樣品的前處理十分復雜,尤其對于難以揮發的三聚氰胺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中需要用衍生化試劑如雙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BSTFA)和三甲基氯硅烷(TM-CS)衍生化處理,使之變成沸點相對較低的物質,更是增加了檢測的難度。
開發新的檢測手段是在原有檢測方法上加以改進還是另辟蹊徑,各路高手紛紛出招。
據南開新聞網報道,南開大學科研人員研制出的色譜質譜新技術,可在10分鐘內完成液態奶的三聚氰胺檢測,靈敏度達到0.5ppm(毫克/公斤),小于國家科技部招標要求的2ppm。該項目負責人呂憲禹教授稱本技術的關鍵在于迅速的預處理過程。與傳統的預處理方法相比,這種方法不需要萃取、離心等耗時步驟,因此能大大提高檢測效率。
與呂憲禹的方法相比,中國科學院理化所另一科研小組的檢測方法顯然屬于另辟蹊徑。該小組從三聚氰胺本身的化學結構出發,利用三聚氰胺中氮原子與其他熒光化合物的配位特性,用該熒光物質作為探針,對比配位前后化合物熒光強度及熒光波長的變化來檢測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
該課題組不愿意透露更多細節,但是其中一位成員告訴本刊記者:"這種方法簡單直接,既能定性又能定量,因此可能具有很大潛力。"
蘭州大學劉偉生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也開發出一種檢測三聚氰胺的快捷手段。據劉偉生介紹,這種檢測方法的關鍵是如何使用選擇性沉淀劑。檢測中,第一種沉淀劑用來沉淀牛奶中非三聚氰胺類的組分,排除蛋白質等干擾,然后加入第二種沉淀劑后三聚氰胺的陽性反應便可觀察。經過分離出的上層清液再加入另外一種選擇性沉淀劑。這種沉淀劑對三聚氰胺具有高度選擇性和專一性,不受溶液中其他組分干擾,檢測結果直接:如果清液變濁則含有三聚氰胺,反之則無。
據劉偉生介紹,這種方法的檢測限可以達到2ppm,符合科技部要求。這種方法檢測時間在25分鐘左右,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除此以外,根據三聚氰胺化合物的特征光譜,科學家們也開發出一系列檢測手段。這些手段包括拉曼光譜法、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等。根據抗體—抗原特異性結合開發出抗體特異性識別試紙等;根據三聚氰胺在特異性電極上的吸附及反應引起電流信號的變化,也有可能開發出三聚氰胺傳感器等。
檢測手段眾多,究竟哪種能夠適應需求,還需要時間來決定。
三聚氰胺推倒多米諾骨牌
擺在人們面前的已經不僅僅是三聚氰胺牛奶、三聚氰胺饅頭、三聚氰胺飼料,更可怕的是,人們吃進去的任何東西似乎都沾上了三聚氰胺這個"營養"了整個民族的幽靈。
現實中這個幽靈的邪惡遠遠超過了實驗室用作檢測的三聚氰胺,因為實驗室里的三聚氰胺是分析純凈的,而現實中它可能還含有其他對人體更有害的物質。
分析檢測領域科學家們所要做的,應該比檢出三聚氰胺更多。
化學家們提醒,那些混在三聚氰胺里假借三聚氰胺來害人的其他物質,不應該成為盲點。此外,不僅僅是對問題食品的"頭痛醫頭",那些最初混進食物鏈的三聚氰胺,那些環境中潛在的三聚氰胺污染源都不應該被遺忘。
科學家也在研究三聚氰胺對人體的危害。到記者發稿時已經了解到,中國科學院化學所一個小組研究了在分子水平上三聚氰胺及三聚氰酸的聚集態,或許這對揭示三聚氰胺在體內形成結石的原因有一定的幫助。
一個三聚氰胺,引起科學界對食品安全技術的全面重新考量,或許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