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01 16:46:59
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報告還強調,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人們注意到,從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黨一直在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
這次生態文明被首次寫入報告,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文明的行列中又多了一名新成員,讓我們聽到了進步的足音,令人備感欣喜。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優化生態倫理。人與自然的困境就是生態倫理的困境。生態環境不是為人類的存在而存在的,人與生態不是一主一仆的關系。人類與自然,雙方都是主體,相互要溝通交融,以達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而不是對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之一。沒有人的文明,生態文明就是一句空話。人類對生態的霸權已經施行了很久。環境生態本身并不野蠻,暴風驟雨也是和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真正的粗暴、非文明,只有人類才有。與個人失去健康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一樣,生態失去健康之后,人們才痛感生態健康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文明世界的組成部分,生態的穩定和諧是自然環境的福祉,更是人類自己的福祉。宗璞榮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東藏記》,以抗戰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為背景,開篇描寫了昆明“非常非常藍”的天:“這是一種不可名狀的藍,只要有一小塊這樣的顏色,就會令人贊嘆不已了。而天空是無邊無際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這樣藍著。藍得豐富,藍得慷慨,藍得澄澈而光亮,藍得讓人每抬頭看一眼,都要驚一下,哦!有這樣藍的天!”這就是生態文明的具象,失去這樣的美好意象是多么令人遺憾。生態文明的底線并不高,只是要還生態的自然面貌、環境的本來面目,比如天藍、水碧、空氣清新、綠樹成陰。生物多樣性、生態多樣性,就是生態環境的現代性。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發展不能建立在對自然的粗暴索取上,這是人與經濟、生態的基本倫理關系。曾經有理論認為,嚴格的環保要求必然增加廠商的成本,降低其競爭力,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但隨著環境經濟學的興起,著名的波特假說越來越多地得到實踐的證明,其核心思想是:加強環境治理、提高環境標準,不但不會降低企業的贏利水平,相反卻會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贏利水平,從而間接促進社會進步。這,就是在經濟領域的正確生態倫理觀。
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依*法律調整是基礎,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律之外還有人文與倫理。人們保護環境、呵護生態的意識和行為不需法律強制就能自我調整,那是最高的境界。最近有則來自美國的新聞令人矚目:因為一個白頭鷹巢,美國溫特斯普林斯市一項耗資8億美元的大型建筑工程被迫停工,因為根據相關規定,鷹巢600英尺(183米)以內不得有任何大型建筑工程。正如有論者所說的,這其實不是鷹巢,而是法律迫停了8億美元工程。這就是法律的價值。然而,比這個事件更有生態倫理價值的是另一個事件:不久前,德國德累斯頓一座635米長的鋼鐵大橋,讓一種4厘米長的珍稀蝙蝠給弄下了馬,這里并沒有“多少米有蝙蝠就不能建橋”的規定,而是從動物保護主義者那里殺出一批“蝙蝠俠”與之角力,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批評造橋會影響易北河谷的旖旎風光,這些是推動大橋下馬的原動力,法庭只不過是裁判員而已。這表明人文與倫理高于物質經濟,尊重生態倫理,是真正的人文精神;換句話說,法律之外還有人文倫理在,不單單依*法律的強制作用,也能保護生態環境,也能構建生態文明。
建立并優化生態倫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前提。有了良好的生態倫理,才能將生態文明的理想性化為現實性,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持久和諧。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