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歷史知識點 > 分與合

          分與合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01 15:34:46

          [標簽:歷史]

            引言:《三國演義》開宗明義地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統一與分裂交替出現,然而仔細統計一下它們各自所占的時間,其結果令人瞠目。

            一 歷史上的中國

            既然要說分與合,即統一和分裂,不得有一定的范圍,要不就毫無意義。我們既然要說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和分裂,就先得講清楚歷史上的中國有多大的范圍。但這一點并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因為“中國”一詞的含義從古至今已經有過很大的變化,它所指的范圍自然也完全不同。

            國與“中國”

            根據于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的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陜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制成)上的銘文。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于上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銘文的前面還提到“惟王初遷,宅于成周,復稟武王禮”;可見是周成王時的紀錄。

            在《尚書》的《梓材》一篇中,也記載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話:“皇天既會中國民越厥疆于先王”。由于《尚書》中不少內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記,又經過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參半。有了何尊銘文這件物證,《梓材》上的話就完全得到了證實。可見在周武王和他的兒子周成王時的確已經使用“中國”一詞了。

            關于周武王滅商的確切年代,學術界還沒有一致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這樣看來,“中國”一詞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當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經有人用過,或者已經出現了,但即使有,也不會太久,因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過“國”或“或”(與國字相通)二字。

            “中國”的本意是什么呢?這還得從“國”字說起。“國”與“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當先民因農業的發展而定居下來以后,以部落首領的居住地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初期的居民點和城市,城里稱為國,城外近處就叫做郊人。開始時,國的差別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國發展較快,有的則已經擴展到原來幾個國的范圍。于是大的單位就被稱為“邦”,小的單位還稱國。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領或一個宗族已經擁有不止一個城、邑,即不止一個“國”,因而就將其主要的、或首領居住的城邑稱為“國”;這也就是以后將都城稱為“國”的來歷。

            正因為一個“國”不過是一個部落或一個宗族的聚居地,所以一般范圍很小,大的也不過相當于今天一個小縣城,小的大概只等于一個“三家村”。由于絕大部分國人也得從事農耕,國中也包括大片農田,所以一個國的范圍比單純的居民點還是要大些。可以想像,這樣的國的數量必定很多。相傳大禹召集各國在涂山(今地說法不一,以在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說較早)聚會,據說參加并表示接受大禹領導的有“萬國”之多。當然,“萬”并不是實數,但數量一定也不少。到商朝第一位君主湯的時代,已經減少到3000多個。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紂王,到達盟津(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縣西南黃河上)時,原來歸屬于商的國(史稱諸侯,實際是用了以后的名稱)有八百個投向周王。到周武王滅商后,分封諸侯,據說還有1773個。

            西周時,周王被稱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認的國稱為諸侯;但無論天子還是諸侯,他們居住的城邑都是“國”。既然同時存在那么多的國,在名稱上就漸漸產生了區別。天子所住的“國”(京師)處于中心、中樞地位,理所當然地被稱為“中國”。前面提到,周武王在滅商后,認為上天將“中國”交付給了他,就是因為已經占有了商的京師。《詩經.大雅》中的《民勞》篇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的詩句,很清楚地說明,所謂“中國”就是指京師。

            “中國”的擴大和變化

            最初的“中國”只指周王所在的豐(在今陜西長安縣西南灃河以西)和鎬(在今陜西長安縣西北豐鎬村一帶)及其周圍地區。滅商以后,依據周人的習慣,將原來商的京師(殷,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也黍“中國”。到周成王時,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擴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寺一帶),稱成周,將商的遺民遷來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遷來周人居住,作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東方。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樞紐,也被稱為“中國”。這說明,“中國”的概念開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擴大到了地理中心。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犬戎(關中西部戎人的一支)攻入鎬京,殺了周幽王。犬戎雖然暫時退出了鎬京,但隨時威脅著周人。第二年,幽王之子平王適都洛邑。周人大多隨平王東適,豐鎬一帶都給戎人占了,自然就喪失了“中國”的地位,而洛邑及其周圍地區就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當時秦人的首領襄公曾出兵救周,又護送平王東遷,被平王封為諸侯,平王還做了個現成的人情,將已被戎人占領的岐(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以西的地方封給了秦襄公,讓他們自己從戎人手中奪取;還答應只要秦人能奪回豐、鎬,也歸秦國所有。以后秦國果然奪取了關中,但卻并沒有隨之成為“中國”。

            東適以后的周天子已經喪失了往年的權威,政訟所及不出王畿的范圍,不久就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不得不依靠有實力的諸侯來扶持了。與此同時,幾個周王近支宗族的諸侯和地理位置居于中心的諸侯國憑借有利條件迅速強大起來,它們吞并了周圍的小國,成為擁有十幾個至幾十個城邑的大國。如鄭國,始封的國君是周宣王的同父異母弟,當時只有一個鄭邑(在今陜西華縣)。三十多年后鄭桓公東適至今河南新鄭、滎陽之間。三年后(周平王二年,前769年)滅了鄶國(在今新鄭縣西北),在新鄭(今新鄭縣)建都。二年后,又滅了東虢(在今滎陽縣東北);很快就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這些大諸侯國實際上已經取得了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它們的國就也稱“中國”了。在諸侯國的內部,國都就等于周天子的京師,儼然就是國中的“中國”。就這樣,春秋時期的“中國”已經擴大到周天子的直屬區和晉、鄭、宋、魯、衛等國,大致相當于當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中國”的范圍不斷擴大。如齊國雖是大國,地理位置卻并不在中心。齊桓公時取得了霸主的地位,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多次出兵維護周天子的利益和諸侯國間的秩序。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自然應該進入“中國”的行列了。

            春秋時的“中國”還具有民族意義。如秦國,不僅已經從戎人手中奪取了豐、鎬和周人的發祥地周原,而且向西征服了戎人各部,其勢力已足以與晉、鄭等國抗衡。這樣一個大國,又占有原來的“中國”,照理可以名正言順地稱“中國”,但由于秦人出于東夷,又長期處于戎狄之間,因此在春秋時代始終被“中國”的諸侯看作“夷狄”,擠不進“中國”諸侯會盟的圈子。又如楚國,在西周初就被封在荊蠻地區,與中原的交往不多,自己也以“蠻夷”自居。春秋時,楚國已非常強大,攻滅了周圍不少小國,還多次出兵中原,威脅鄭、蔡等國。但楚國非但沒有因為實力強大而被承認為“中國”,還被認為與北方的狄一樣危害“中國”的南夷,楚國滅鄧、谷,伐鄭、蔡的行動被看成是與狄人滅邢、衛相呼應。對這樣的形勢,《春秋公羊傳》的作者驚呼:“夷狄也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夷和狄嚴重地危害中國,北邊的狄人與南邊的夷人相呼應,中國的命運就像一根線一樣維持著。)齊桓公救助邢、衛、鄭、蔡的行動被稱為“救中國”的“王者之師”,受到高度贊揚。孔子提到輔佐齊桓公的管仲時,也極口稱頌他的“仁”,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袒矣!”(要沒有管仲,我就得披著頭發,袒露左臂,作夷狄的服飾了。)可見“中國”的標準有極強的民族界限。

            在民族標準中,文化比血緣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如吳國的國君出于太(泰)伯,而太伯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長子,論血統是最高貴的。但太伯到了江南后“文身斷發”,完全服從當地荊蠻的習俗,當了荊蠻的首領。燕國的始祖召公與周同屬姬姓,在周成王時曾與周公享有同樣地位,以陜(今河南陜縣)為界劃分兩人治理的范圍。但燕國四周也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可能也有不少戎狄成分。所以在春秋時,吳國和燕國都被排除在“中國”之外。

            到了戰國,小國已被滅得差不多了。余下的七雄中,齊國本來就是“中國”;韓、趙、魏是從晉國分出來的,自然繼續為“中國”;秦、楚、燕三國也被承認為“中國”了。隨著這些諸侯國疆域的擴展,“中國”的范圍也越來越大。例如秦國滅了巴、蜀,疆域向南擴大至四川盆地,秦國還向蜀地大量移民。巴蜀成了秦國的一部分,又有來自秦國的移民居住,就取得了與秦國一樣的“中國”地位。到戰國后期,“中國”的范圍向南已到達長江中下游,往北已接近陰山、燕山,西面延伸到隴山、四川盆地的西緣。

            秦漢時代,原來的諸侯國都已包括在統一國家的疆域之內,秦國的舊地不僅已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渭河流域的關中平原是首都所在,更是“中國”中的“中國”。而且從理論上說,秦漢疆域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算“中國”,顯然,隨著統一國家的形成、疆域的擴大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的概念是在不斷變化和擴大的。一般說來,一個中原王朝建立后,它的主要統治區就可以被稱為“中國”,而它所統治的邊遠地區以及統治范圍之外就是夷、狄、蠻,就不是“中國”。

            “中國”之爭

            正因為“中國”的概念是變化的,范圍是不固定的,所以經絡是模糊、不確切的。即使在中原王朝內部,人們也可以把其中比較邊遠偏僻的地區看成為非“中國”。由于沒有明確的標準,人們往往只是根據習慣,所以不僅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說法,就是在同一時代,說法也會不一樣。有些地區已經歸入中原王朝的版圖,經濟文化有了一定的提高,自以為可以躋身“中國”了,可是在老牌的“中國”看來,它們還沒有稱“中國”的資格。以后它們被承認為“中國”了,又有相對落后的地區被看作非“中國”。

            在西漢時代,今天四川盆地的漢人聚居區對周圍少數民族地區早已以“中國”自居了,因為從戰國后期歸入秦國至此已有百余年時間了,這些漢人又大多是關中移民或其后裔。可是在關中平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的眼中,四川或許還沒有稱“中國”的資格。今天的江西,那時已經正式設置了郡縣,是漢朝疆域的一部分,卻還沒有被一般人當成“中國”。到了唐宋時代,江西、湖南的大部分早已被人們接受為“中國”了,但偏僻的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卻未必能享受這一殊榮。到了明朝,江西、湖南稱“中國”就不成問題了,但云南、貴州一帶還被當作非“中國”。

            “中國”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并且始終有強烈的民族含義,一般即指漢族文化區,所以不僅與地理概念不一定一致,而且與領土的歸屬有時也有矛盾。一方面,即使是邊遠地區,只要聚居了大批漢人,或者漢族傳統文化相當發達,就可以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漢族接受了漢族文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不僅這些人口會得到漢人的認同,他們聚居的地方也可能被承認為“中國”的組成部分。

            河西走廊從公元前2世紀末歸入漢朝以后,人口的主要來源是中原的貧民、戍卒和罪犯,以后又遷入了大批西北的少數民族,漢文化的水準很低,所以長期被排除在“中國”之外。但從西晉末年開始,中原文化層次高的移民不斷遷入,在十六國時期的特殊條件下,河西走廊地區的漢文化迅速發展,到了北魏初期儼然成為正統的儒家文化基地、人才的淵藪,人們刮目相看,自然不再認為那里是非“中國”了。

            今天的福建,從公元3世紀末就是秦朝的疆域,設有閩中郡。但漢武帝征服東甌和閩越以后,將當地越人內遷,以后雖然恢復了若干縣治,但漢人遲遲沒有遷入。所以直到東漢末年,這里明明是漢朝會稽郡的屬地,而從今浙江坐船由海路到達今越南北方的大學者許靖卻說他一路過來“不見漢地”。福建連漢地都不被承認,當然更不是“中國”了。

            相反,從東漢后期開始,黃河流域的北部不少地方逐漸成為匈奴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到了北朝時,這些地方人口的民族成分并沒有多大的變化,但由于他們已經變牧為農,接受了漢族文化,就從來沒有人對那里是“中國”的一部分提出異議。

            可以說,廣義的“中國”就等于中原王朝,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圍都是“中國”。狹義的“中國”則只能是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漢族聚居區或漢文化區。兩種標準同時并存,不僅引起了地區之間的“中國”之爭,也引發了政權之間的“中國”之爭。

            在處于分裂的情況下,“中國”就成為王朝法統的同義詞,在成為分裂的雙方或各方爭奪的主要目標。西晉滅亡以后,東晉和南朝政權雖然被迫離開了傳統的中心地區,但都以西晉繼承者自居,自認為只有它們才是真正的“中國”,而北方政權只是外來的“索虜”(扎著頭發的下*人),豈有稱“中國”的資格?但北方政權卻認為自己滅了西晉,奪取了這塊傳統的“中國”地區,當了“中國”的主人,當然就成了“中國”;而東晉和南朝政權只不過是偏于一隅的“島夷”(海島上的野蠻人),早已喪失了稱“中國”的權利。

            這場雙方都感到理直氣壯的“中國”之爭,到隋朝統一才得到解決。隋朝繼承了北朝的法統,當然承認北朝是“中國”;但它又不能否認南朝的“中國”地位,更何況南朝也已歸入了自己的版圖。所以隋朝給了雙方以平等的地位,南北方都被承認為“中國”。繼承北朝傳統的唐朝也肯定了這一觀點,唐初修前朝歷史,南方、北方分別編纂。盡管由于作者個人的立場和感情,修成的史書實際并不會完全公正,但至少在政治上的地位是相同的,都被列為正史。

            類似的爭論也出現在北宋、遼之間和南寧、金之間,兼有雙方疆域的元朝也采取了五隋朝相同的辦法,承認雙方都是“中國”,同時修了《遼史》、《宋史》和《金史》。

            中國和中央帝國

            在明朝以前,外國人如何稱呼當時的中原王朝,我們還不大清楚,因為像《馬可波羅游記》這樣專門記載中國情況的著作畢竟不多,而東方的歷史文獻大多用漢文,與中國的沒有什么區別,西方和阿拉伯的又很不一致。但從明朝后期開始,來中國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國或中華、中華帝國、中央帝國來稱中國,而不是用明朝、清朝或大明、大清。鴉片戰爭以后,在國際交往中中國開始被作為國家或清朝的代名詞。

            但是人們概念還是相當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就是著名的官員和學者也在所難免。像魏源(1794-1857)這樣一位杰出的學者和思想家也是如此。在他的著作中,“中國”一詞有時是指整個清朝,和今天的用法已經完全一樣;但有時卻只指傳統的“中國”范圍,即內地十八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東北和臺灣在內。

            17世紀以來的西方著作中也往往將清朝建省的地區稱為中國或中國本部、中國本土,而稱其他地區為韃靼、蒙古、西藏或新疆(中國突厥)等等。我們以前往往將這類稱呼看得非常嚴重,認為這是西方人別有用心,意在侵略。其實應該在時間和對象上加以區別,可以認為大多數西方人并無惡意,而只是概念上的不同。這種混淆連魏源這樣一位愛國的杰出學者都未能避免,外國人這樣用也就不心大驚小怪了。

            有的學者注意到,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98)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時,清朝提供的滿文本和拉丁文本中已經使用了“中國”一詞。以后在列強同清朝訂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清朝也使用了“中國”作為國家的名稱。不過我們應該肯定,即使到了晚清,盡管中國作為國家的概念已經相當明確了,清朝的正式名稱還是清、大清或大清國。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清朝在對外交往和正式條約中之所以愿意使用“中國”一詞,實際上還包含著一種傳統的心態,即著眼于“中國”二字的字面含義--中心、中央、天下之中的國家。同樣一個名詞,西方人的理解只是一個國家,即China,并無特別尊崇的意思。就像我們稱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為美國,并無稱贊它美麗的意思;稱France為法國,自然也毫無該國崇尚法律的含義。但在清朝卻理解為CentralEmpire(中央帝國),當成一個尊稱而樂意接受。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以后,中國才成為國家的正式簡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中國也有了明確的地理范圍--中華民國所屬的全部領土。

            歷史上的中國

            說到這里,道理就很清楚了。我們今天講歷史,講歷史上中國的統一和分裂,應該有我們的特定含義,而不是運用當時人那些模糊不清、前后不一致的概念。我們所說的中國,絕不應該等同于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這些中原王朝,也不應該等同于漢族聚居區或中原地區,而必須包括我們所明確規定的地理范圍內的一切政權和民族。

            那么能不能就用今天中國的領土為范圍呢?這自然是最簡單的,但顯然不妥當。因為由于一百多年來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中國已有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攫取了。今天的中國領土已經不能包括十八世紀中葉清朝的最大疆域,甚至不能包括中華民國立國之初的領土,無法反映當時的實際。所以我們講歷史上的中國,應該以中國歷史演變成一個統一的,也是最后的封建帝國--清朝所達到的穩定的最大疆域為范圍。具體地說,就是今天的中國領土加上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以東,蒙古高原和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本文所謂昔日的天下,就指這一遼闊的地區。在這一范圍內的地區,大多在歷代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有的曾經歸屬中原王朝的管轄,有的曾由當地民族或非漢族建立過政權,而這些民族已經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應該強調,我們選擇這樣一個范圍并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廣大,而是由于它能比較全面地反映中國疆域發展變化的結果,便于從整體上說明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和分裂,并能前后采用同一個標準。事實上,這一范圍并不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大疆域所至,例如唐朝的西界一度到過咸海之濱,元朝的北界遠達北冰洋,朝鮮的北部曾經是漢朝的郡縣,而越南曾是明朝初年的一個布政使司(行省)。

            二 分合大勢之一

            中國的傳說社會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時代,有關的記載雖然都是后人記錄的,但從目前已有的考古發現看,在黃河流域普遍分布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以及在其他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大致可以證實這些傳說所反映的歷史事實。不過,這些發現也同樣證實了當時還不存在能夠統治大半個中國的政權,一般還處在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階段。傳說中的夏朝,也就是從大禹的兒子啟開始至最一位君主這一段歷史,還有待考古發現的證實。不過從商、周二代的情況看,我們也可以肯定,當時的夏政權(如果的確存在的話)所能管轄的范圍是相當有限的。

            從萬國到七國

            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證明史書上記載的有關商人的活動和商朝的歷史基本是可信的。在商人取代夏朝前有過八次遷移,商朝建立以后,都城還是經常遷移;但都不出今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范圍,而且沒有到達這三省的全境。當然它的統治區還可能大些,但不會超出黃河中下游的范圍。只是到了末年,商朝的勢力才擴展到淮河流域。

            周人起源于關中,到公劉氏遷到豳(今陜西橡邑縣西)。傳至古公顫父(約公元前12世紀)時,遷至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境)。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文王(姬昌)建了豐邑(今陜西長安西南南灃河以西)為都城,又向東遷移了一次。武王(姬發)建的鎬京與豐相距不遠。

            武王滅商以后和其后的成王時代(約公元前11世紀)分封了一大批諸侯國,其范圍大致北起燕山,南至長江中下游,西起關中盆地的西緣,東對山東半島中北部。以后,各個諸侯國分別征服了周圍的一些其他部族或小國,范圍擴大了,西周名義上的統治區也隨之有所擴大。

            可見,要說商、周時已經統一了中國,那是絕對不能成立的;更不用說在此以前的夏朝了。

            那么能不能說商、周時已經統一了黃河流域或中原呢?也不行。因為當時的實際情況是諸侯林立,還談不上是統一的國家。即使是由周朝分封的諸侯,它們與周天子的關系也不是后代的行政管轄及歸屬的性質,而是“分土而治”的。就拿西周來說,從建國開始,它所控制到的土地就被分封給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了,天子直接統治區--王畿的面積很有限。而在各個諸侯國中,情況同樣如此,諸侯又把國都以外的土地分組合給本國的卿大夫,自己只直接統治國都。卿大夫也可以把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給子弟和家臣。自上到下的層層“分土而治”的結果,是從天子到每一個最小的受封人都沒有多少直接統治的地方。

            在商、周的統治區,或者說它們的分封區之外,還有不少其他部族,有的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有的還處于部落聯盟的階段。如商朝時,在四川盆地有蜀和巴,長江中下游有楚、濮、南巢氏、越,淮河流域有淮夷,山東半島東部有萊夷,湟水流域有羌,陜、甘、川相交地區有氐,北方有鬼方,渭北高原有戎,東北有肅慎等等。西周時,除了江淮、江漢一帶屬于商、周系的諸侯有較大的擴展以外,其他周邊地區的變化不是很大。

            總之,在當時并無統一可言。在林立的諸侯國和部族之間,也還不存在較大范圍的真正統一的國家。

            經過春秋時期(前770-前475年)的激烈兼并,到戰國開始時就只剩下十多個主要的諸侯國了。除了秦、楚、齊、燕、韓、趙、魏這七國外,還有越、魯、宋、鄭、陳、中山等國。到戰國后期,形成了七國爭雄的局面。

            在各國統治區擴大的過程中,行政區域開始出現,并逐步形成制度。新設置的郡、縣都是國君的直接統治區,與以前的大小封國或封邑完全不同。隨著郡、縣的普遍建立,“分土而治”過渡到了“分民而治”,一個國真正成為一個統一體。就這樣,統一首先在七國內部完成了。

            六國滅,四海一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將內史騰滅了韓國。十九年,秦將王翦攻入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俘獲了趙王遷,趙國亡。趙國的公子嘉逃往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代王。二十二年,秦將王賁破大梁(今河南開封市),魏王投降,魏國亡。二十四年,秦將王翦、蒙武攻破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楚王負芻,楚國亡。二十五年,王賁攻占遼東,俘燕王喜,燕國亡。接著又攻下代,俘代王嘉。第二年(前221年),王賁自燕南下,攻下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齊王建投降。僅僅十年時間,稱雄二百多年的六個諸侯國就從中國地圖上消失了。

            就在王翦等平定楚國的江南和越國舊地以后,秦軍就越過崎嶇的山嶺和茂密的森林,進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當地的越人政權,設置了閩中郡。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前后,尉屠睢率領五十萬秦軍翻越南嶺,開始了對南越人的征服。三十二年,秦始皇派史祿開通了連接湘江和漓江的運河--靈渠,開辟了通向嶺南的水路。秦軍再次南下,奪取了今廣東、廣西和越南東北一帶,設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趕走了在河套一帶的匈奴人,收復了戰國時趙國的舊地。第二年,在陰山以南,黃河以東設立了九原郡,管轄新設的三十四個縣(一說四十四個)。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又將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加以修繕補建,筑成了一條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沿黃河、陰山,東至遼東(今朝鮮平壤西北海濱)的萬里長城。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為基地,向西、北兩方面擴張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上游,占據了邛(今四川滎經縣東一帶)、作(今峨邊縣一帶)、冉(今松潘縣一帶)和毿(今茂汶縣北一帶)等部族地區。向南又開通了一條“五尺道”,從今天的四川宜賓延伸到云南的曲靖,并在沿線控制了不少據點,設置了一些行政機構。這樣秦朝擁有了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東北和廣東大陸,西至隴山、川西高原和云貴高原,東至于海的遼闊疆域。能在如此大的范圍內建立起一個統一國家,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但是也應該看到,并不是在秦朝的全部疆域中都已經達到了如此程度的統一。在南方新占領區,秦朝還沒有取得完全的控制。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云南、貴州、四川南部、廣西西北等地往往只控制了交通線和沿線的據點,當地的部族的“君長”依然保持著他們的權力。

            這個帝國也沒有像秦始皇設想的那樣維持“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前209年),陳勝吳廣就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揭竿而起。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六國貴族也趁機起兵,當年關東(函谷關以東,指今河南靈寶、太行山一線以東)的大部分已不在秦朝的統治之下。到公元前206年,劉邦、項羽的軍隊先后進入咸陽,秦朝就滅亡了。

            如果從秦滅六國算起,到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秦朝的統一維持了十二年。如果從秦始皇完成疆域的開拓算起,統一只保持了六年。

            由楚河漢界建起的西漢帝國

            秦亡以后,項羽憑借他的軍事實力奪取了反秦盟主的地位,自立為西楚霸王,又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國。被封為漢王的劉邦只占有巴蜀,即今秦嶺以南的陜西南部和四川大部。經過三年多的苦戰,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發動垓下之戰,消滅了項羽,但他卻遠遠沒有恢復統一。

            北方的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率下,向西占據了以西地區,進而趕走了原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威脅著烏孫,使西域(今新疆和中亞地區)大多數國家不得不服從它的統治。往東并吞了東胡各族,控制了今大興安嶺兩側。向南奪回了“河南地”(河套地區,今黃河支流烏加河以南),而且一度推進到今陜西、山西的北部。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劉邦親率30萬大軍出擊,結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以東的白登被冒頓圍困了七天七夜,派人向冒頓的妻子送了厚禮后才突出重圍。漢朝缺乏對付匈奴的實力,只得采取“和親”政策,即把皇族女子冒充公證嫁給單于,但匈奴的侵擾并沒有停止。

            東南原閩中郡境內的越人君長在秦末恢復自立,并起兵助漢。漢高祖六年,閩越首領無諸被立為閩越王,以今福建閩江下游為中心建立了閩越國。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封勾踐后人搖為東海王,因國都在東甌(今浙江溫州),所以又稱東甌王。這兩個政權表面上服從漢朝,實際上并不受約束。

            嶺南原來擔任秦朝龍川縣(治今廣東龍川縣東)令的中原人趙佗,在秦末代理南海郡的尉(負責郡內軍事和刑事的長官)。秦亡后,趙佗起兵吞并了南海、桂林、象郡,在公元前206年自立為南越王。大約在公元前一八一年前后,南越滅安陽國,疆域擴大到今越南北部和中部,直到北緯13度今巴江下游一帶。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陸賈出使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雖然接受了封號不再自稱皇帝,但依然保持著獨立的地位。

            在漢朝內部也處于實際上的分裂之中。為了借助各路諸侯和將領的力量對付項羽,劉邦不得不承認或封予他們諸侯的地位,所以在他稱帝后也建立了7個以功臣降將為王的異姓諸侯國。出身“細微”的劉邦為了鞏固他的家天下,在逐步廢除6個異姓諸侯國的同時,又封了自己的子弟家屬為王,設置了9個同姓諸侯國。因此,朝廷直屬區只有15個郡,相當于今陜西、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西部、湖北、四川大部、黃河以東南的寧夏和甘肅,而以東的大多數郡就是十個諸侯國的統治區。這些王國自己任命郡守以下的官員,征收賦稅,用種種方法與朝廷抗禮。

            到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同姓諸侯國的分裂終于爆發為以吳王濞、楚王戊為首的七國之亂,但也為消除這一分裂因素提供了機會。在叛亂平息后,朝廷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諸侯國的措施,國內的分裂威脅基本消除了。

            經過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帝初年時,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官方的積蓄也相當充足。在這樣豐富的物質條件下登上帝位的漢武帝,自然要施展他的雄才大略,漢朝的疆域也就擴展到了空前的范圍。

            建元三年(前138年),東甌受到閩越圍攻,向朝廷求援,武帝立即派出軍隊迫使閩越解圍,并就此將東甌人全部遷至江淮之間,取消了東甌國。

            從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漢軍向匈奴連續發動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率漢軍從云中(今內蒙古默特川一帶)和隴西(今甘肅東部)兩路出擊,驅逐了匈奴的樓煩、白羊王,收復了“河南地”,使邊界恢復到了陰山山脈一線。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軍主力在霍去病的指揮下從西路出擊,攻入河西走廊。在漢軍的接連打擊下,匈奴的渾邪王殺了休屠王,率四萬人投降。漢朝的疆域擴大到了整個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

            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曾征發巴、蜀二郡的士兵從棘道(今四川宜賓市安邊場)向羊可江(今北盤江和紅水河)筑路,并在“西夷”地區(今四川西昌、鹽源一帶)新置了行政區。因要集中全力對付匈奴,暫時停止了在西南的開拓。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恢復了對“西南夷”的推進。經過幾年經營,川西高原和云貴高原的部族都已納入漢朝的統治,在這些地區新設置了五個郡。元封二年(前109年),又在滇和昆明這兩個部族地區設立益州郡,漢朝的西南界推進到了今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

            從戰國后期開始,燕國和秦朝先后控制過朝鮮半島的北部。西漢初,燕國人衛滿率數千人進入朝鮮半島北部,以燕、齊(今山東半島)移民為基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這個朝鮮國的范圍大致包括今遼寧東部、吉林西部和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元封二年,武帝用兵朝鮮,次年朝鮮投降。漢朝設置了四個郡,轄境南至今朝鮮半島中部江華島一線。

            對嶺南的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漢軍分四路越過南嶺,次年冬攻下南越的都城番禺(今廣州),滅南越。南越的舊地被分為九個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珠崖和儋耳二郡在今海南島上。滅南越的漢軍又在第二(元封元年)滅了閩越。

            但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卻進行了很長的時間。武帝曾出動十來萬軍隊、十來萬民工和十幾萬頭牲口征服了大宛(在原蘇聯費爾干納盆地)。由于交通線太長,補給困難,漢朝雖然控制了天山南路,卻還不能穩定地占有天山北路,那里的國家還受到匈奴的威脅,不敢完全服從漢朝。又經過了多次戰爭,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漢朝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并設置了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的轄境包括自玉門關、陽關(均在今甘肅敦煌市西)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爾喀什湖、費爾干納盆地和帕米爾高原以內的范圍,所轄的國有五十余個。

            武帝后,漢朝的疆域有所調整收縮,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海南島上行政區域的撤銷。由于島上的土著居民不斷反抗,漢元帝接受賈捐之的建議,在初元三年(前46年)將行政機構全部內遷。

            此后西漢的疆域保持穩定,直到公元九年王莽代漢。這一疆域比秦朝擴大了很多,東北由朝鮮灣沿岸一角擴大到今江華一線以北部分,南方延伸到了北緯十三度,西北增加了河西走廊和西域都護府的轄境。

            王莽代漢后,全面挑起了邊疆地區的戰爭,不僅引起匈奴的對抗和入侵,東北高句麗人的逃亡,而且導致與西域交通的斷絕和西域都護府的廢棄。天鳳四年(17年),王匡、王鳳為首的綠林起義和各地的起義先后爆發,到地皇四年(23年)王莽政權覆滅,形成分裂割據局面。

            如果從漢朝恢復了秦朝疆域的元封三年(前108年)算起,統一維持了一百三十年。

            但即使在西漢疆域的極盛時期也還沒有包括整個中國,在西漢以外存在著匈奴及其他政權。

            匈奴的冒頓單于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即位后,就開始了武力擴張,成為一個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強大的游牧國家,也是漢朝以外疆域最遼闊的一個政權。經過與漢朝的連年戰爭,實力遭到很大的損失,擴展的疆域先后喪失,又遇到了自然災害,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內部分裂,五個首領爭當單于于不久形成南、北單于對峙的局面。南單于呼韓邪被北單于擊敗,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向漢朝投降。公元前49年(恐龍元年)北單于率部西遷,以后在中亞的康居國東部(原蘇聯塔拉斯河一帶)被殺。

            南單于降漢后,漢朝讓他留駐在邊塞附近,給予糧食和物資的資助。幾年后,南單于部眾增加,實力恢復,漢朝與他締結了互不侵犯的盟約后,同意他返回蒙古高原復國。漢匈之間以長城為界,邊境的和平延續了六十年。

            在匈奴以東,今大興安嶺東西是鮮卑人,西遼河和沙拉木倫河流域是烏桓人的聚居區。他們都是東胡族的一支,在匈奴打擊下由西部遷來。黑龍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直到日本海沿岸,居住著夫余、肅慎、沃沮等部族,這些部族雖然還很落后,但都已具有初期的政治實體,有了大致穩定的活動范圍。

            西南今瀾滄江流域和緬甸東北部是哀牢人的部族政權。青藏高原上有吐蕃的先民唐旄和發羌的部族。

            盛世難再

            公元二五年,劉秀稱帝,成為東漢的開國君主。但在當時,他不過是眾多軍事力量中的一支,其中同樣稱帝的就有好幾個。如赤眉軍在長安立劉盆子為帝,公孫述占漢中和巴、蜀稱帝,劉永在睢陽(今河南商丘縣東南)稱帝,張步占有齊地十二郡(今山東),隗囂占有天水、隴西等郡(今甘肅隴中、隴南),竇融據有河西走廊,盧芳在三水(今甘肅隴東北部及寧夏中部)被匈奴立為漢帝,彭寵攻下薊城(今北京)稱燕王。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漢軍最后消滅了公孫述政權,國內才大體平定。但盧芳在匈奴扶植下一度占有北方幾個郡,匈奴人不斷南下殺掠,漢朝只得放棄了河套至今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疆域,將當地的八個郡內遷。建武二十五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漢。第二年,漢朝的八郡才遷回原地,漢朝與匈奴的邊界恢復到西漢后期的勢態。而南匈奴受到北匈奴的打擊,無法再在蒙古高原立足,要求遷入漢朝北部邊區,接受保護,漢朝同意南單于駐在美稷縣(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

            永平十六年(73年),漢將竇固分四路出擊北匈奴,推進到今新疆東部,打通了與西域的交通線。第二年,漢軍又征服了車師(在今吐魯番和吉木薩南一帶),重新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但由于漢軍對北匈奴還沒有穩定的優勢,西域都護府曾兩度置廢。延光二年(123年),漢朝又置西域長史府,但以后就忙于對付羌人的反叛和內部的危機,無暇顧及西域,長史府常常不能行使正常的職權。

            東北的高句麗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后期建國,開始在鴨綠江流域,以后逐漸擴張到鹽難水(今渾江)上游,占據了西漢玄菟郡的舊地。約公元三年,高句麗建都于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市東),以后不斷向朝鮮半島發展。

            在建武二十二年(46年),烏桓人乘匈奴內亂,擊敗匈奴人,迫使匈奴北遷。漢朝將烏桓安置在北方緣邊,分布在今內蒙古河套和山西、河北二省的北部。鮮卑人開始也接受漢朝的招撫,并一起攻擊北匈奴。以后一部分鮮卑人西遷,填補了南北匈奴間的空白。章和元年(87年),鮮卑對北匈奴發動進攻,北單于西逃,從此鮮卑控制了匈奴在漠北的舊地。到2世紀中葉,鮮卑結成了部落聯盟,占有今阿爾泰山、陰山以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貝加爾湖的遼闊地域,并在從遼東到陰山一線逐漸蠶食漢朝的邊疆。

            二世紀后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斷反抗,漢朝對西北地區的控制越來越弱,不少政區不得不撤銷或者遷往內地。北方的鮮卑逐漸南侵,移居入塞的匈奴也在擴大活動范圍。到了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軍起,漢朝再也顧不了邊疆,大致后退到今桑干河、呂梁山、黃河和六盤山一線。這以北被稱為“羌胡”所有,實際上是由匈奴、鮮卑羌等多種民族聚居或雜居。

            從建武二十六年(50年)基本恢復西漢主要疆域(不包括西域都護府),到光和七年黃巾軍起,東漢國內的統一時間是134年。

            黃巾的主力雖然在當年就被鎮壓了,但其余部及各地乘機而起的各種勢力卻紛紛割據稱雄,而統治集團內部的爭奪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后,董卓利用外戚與宦官的沖突,率部進入洛陽,掌握了朝廷大權。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逼獻帝遷都長安。各地的長官或將領紛割據或擁兵自保,如劉表據有荊州,公孫度割據遼東,劉虞保有幽州,袁紹奪得冀州,袁術盤踞南陽,劉焉控制益州,陶謙擁有徐州,曹操則通過收編黃巾們部迅速崛起。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出兵迎獻帝至許(今河南許昌縣東),朝廷的大權從此落入曹操手中。曹操利用這一政治優勢和自己的軍事實力,先后攻滅了袁術、呂布、袁紹、劉表、張魯等割據勢力,控制了整個北方。

            與些同時,孫權、劉備在南方建立并鞏固了政權,形成了與曹操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建國號魏。第二年,劉備即帝位,史稱為蜀漢或蜀。孫權起初接受魏的封號稱吳王,實際上并不受魏的控制,到229年也稱帝。三國之間雖不時發生戰爭,但疆域大致穩定。

            263年,魏滅蜀。二年后司馬炎廢魏帝,建立晉朝。晉太康元年(280年)出兵滅吳,三國鼎立至此結束。

            西晉的統一非常短暫,如果從太康元年滅吳算起,至永寧元年(301年)“八王之亂”,僅僅21年。即使在這21年間,西晉也遠沒有恢復東漢盛時的疆域。鮮卑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為“羌胡”所有,內遷的匈奴實際上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當持續了16年的“八王之亂”終于在306年結束時,西晉已經到了徹底覆滅的前夜,十六國中的漢(前趙)和成漢已經建立,其他割據勢力也已形成。

            東漢在朝鮮半島上還保留著樂浪郡,末年遼東的公孫氏政權又設置了帶方郡(治所在今朝鮮黃海南道沙里院南)。但高句麗于209年自國內城遷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市境內)后,日益強大,終于在西晉末年(313左右)完全占領了樂浪郡。差不多與此同時,帶方郡也被南方的馬韓吞并。從西漢開始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設置正式政區的歷史就此結束了。427年,高句麗遷都今平壤。盡管當時高句麗相當大一部分疆域還在今天中國境內,但它的政治中心已經轉移到朝鮮半島,已成為中國以外的獨立政權。

            西漢以來,漢朝疆域的南端是日南郡的象林縣。192年(初平三年;一說137年,永和二年),當地人區逵建立了林邑國,脫離漢朝,因而漢朝的南界從北緯14度退到了16度一線。三國期間,林邑又向北擴張,占了漢朝的西卷縣,推進到北緯17度一線。

            大分裂的十六國和南北朝

            從東漢開始陸續遷入黃河流域的匈奴、鮮卑、羌、氐、羯、盧水胡、丁零等族,到西晉時已經有了不小的數量。在長期與漢族和各族的雜居中,經濟文化水平又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各簇的統治者和上層人士,大多已具有相當的政治、軍事才干,適應了中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些民族的首領既要擺脫漢族統治者對他們的歧視和壓迫,也要乘機奪取權力和財富,成為地區以至全國的主宰。西晉皇族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火并給他們提供了最好的機會,于是十幾個政權先后在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來,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權的吞并中消失(見附表)。

            五胡十六國簡表國名創始人民族公元年代主要都城滅其國者漢、前趙劉淵匈奴304-329平陽、長安后趙成漢李雄巴氐304-347成都東晉前涼張定漢317-376姑臧前秦后趙石勒羯319-351襄國、鄴冉魏冉魏冉閔漢350-352鄴前燕前燕慕容皇光鮮卑337-370龍城、鄴前秦前秦苻洪氐350-394長安后秦后秦姚萇羌384-417長安東晉后燕慕容垂鮮卑384-407中山、龍城北燕西燕慕容泓鮮卑384-394長子后燕西秦乞伏國仁鮮卑385-431金城、苑川夏后涼呂光氐386-403姑臧后秦南涼禿發烏孤鮮卑397-414樂都、西平北涼西涼李嵩漢400-421敦煌、酒泉北涼夏赫連勃勃匈奴407-431統萬吐谷渾北燕馮跋漢407-436龍城北魏北涼沮渠蒙遜盧水胡397-439張掖、姑臧北魏

            建興四年(316年),愍帝出降劉曜,西晉亡。次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史稱東晉。東晉末年,大權落入劉裕手中。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建宋朝。以后,蕭道成、蕭衍、陳霸先如法炮制,先后建起齊、梁、陳朝;但都限于南方,維持著與北方政權對峙的局面。

            由于東晉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對付內部的權力之爭,顧不上西南邊區的經營和開發,加上地方官治理不當,甚至殘酷壓迫當地民族,規模不等的反抗時有發生。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寧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師,當地爨蠻的豪族乘機而起,在550年脫離了梁朝。在寧州爨蠻的影響下,周圍的部族紛紛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長江和大度河以南、湖南以西、廣西西部已經不再有南朝的郡縣存在。

            南方的林邑國繼續向北擴張。大約在南朝后期,又占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個縣,南朝疆域的南界退到北緯十八度一線。

            315年(晉建興三年)鮮卑拓跋部曾建代國,至376年為前秦所滅。三八九年前秦亡后,拓跋圭收集舊部復國,史稱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從后燕、夏奪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后滅北燕、北涼,到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424-451)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遷都洛陽。

            北魏剛統一北方時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邊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葉尼塞河上游、貝加爾湖一帶有柔然、高車(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與北魏為鄰,最強大。以后北魏的東界退至遼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遼東成為高順麗的范圍。其西界達到焉耆(今新疆焉耆)和鄯善(今若羌)一帶,但未能擴展到西域其他地區。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以后又分別為北齊和北周所取代。西北吐谷渾的首領夸呂(552-591年在位)稱汗建國,540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為吐谷渾所占,伊吾被柔然占有,西界退至敦煌。

            在西晉以后的近三百后間,在中國的范圍內始終同時存在著兩個以上的政權,多的時候有十余個政權。南北的分裂尤其明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直分屬不同政權。

            三 分合大勢之二

            隋開皇八年(588年)發動了滅陳之戰,第二年就攻克陳都建康,當年自江南至嶺南全部平定,南北分裂的局面至此結束。隋朝存在的時間盡管很短,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范圍卻超過了以往。

            在北方,于仁壽二年(602年)大破突厥,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在西北,從突厥人手中奪取了今新疆哈密地區;又趁吐谷渾被鐵勒打敗之機,出兵滅了吐谷渾,把正式行政區的范圍擴大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和青海湖西、興海縣東一帶。在南方的海南島重新設立了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從此大陸政權對海南島的行政管轄再也沒有中斷過。

            在東北,隋朝對高麗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終,邊界仍然是在遼河一線。

            隨著隋朝的覆滅,除了海南島以外,擴大的疆域不僅全部喪失,而且隋末唐初的割據勢力還招致外敵的入侵。如東突厥就大肆南侵,武德七年(624年),因突厥多次侵擾邊境,威脅長安,唐高祖甚至準備遷都,經李世民(唐太宗)勸阻才作罷。隋末形成的各個割據政權也直到該年才全部消滅。

            大唐帝國的形成

            唐太宗即位不久,唐朝就轉入攻勢,收復并開拓了疆域。貞觀四年(630年),李靖大破頡利可汗于陰山,東突厥滅亡,唐朝的實際控制區達到了貝加爾湖以北,設置正式行政區的范圍也擴大到了“陰山以北六百里”,超出了今國界。到貞觀十四年滅高昌,政區擴大到今新疆東部。另外,唐朝還一度取得黃河上游的河曲之地和大渡河上游一帶,設置了州縣。在西南今貴州東北部、云南大部和廣西恢復了正式行政區。

            隨著軍事行動的勝利和當地少數民族的服從,唐朝在邊疆地區先后設立了單于(云中)、安北(瀚海)、安西、北庭、安東、安南六個都護府和若干邊州都督府,用以行使對這些地區的管轄權。因此唐朝擁有的疆域最西曾經抵咸海之濱,最北曾經到達西伯利亞,最東曾經至薩哈林島(庫頁島),最南在北緯十八度;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但這并不是說唐朝的統一范圍一直有那么大,因為它從來沒有同時達到過這樣的范圍,而且達到最遠點的時間是非常短的。例如,唐朝控制咸海以東是在龍朔元年(661年)后,但到麟德二年(665年)就撤到了蔥嶺,實際上只維持了三年時間。而那時還沒有滅高麗,東部的邊界仍在遼河一線。開元三年唐朝又擴展到蔥嶺以西,但滅朝鮮后在當地設置的安東都護府已退至遼西。天寶十載(751年)唐將高仙芝的三萬大軍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東南部江布爾城)被大食(阿拉伯)擊敗,唐朝的疆域又退至蔥嶺一線。北方自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滅薛延陀,置燕然都護府,轄有今內蒙古灑套以北、蒙古和葉尼塞河上游和貝加爾湖周圍地區。但到儀鳳四年(679年)突厥再起就撤至陰山以南,也只維持了三十二年。所以盡管開元、天寶是唐朝的黃金時代,但它的疆域極盛階段卻已經過去,六都護府的控制大為削弱,有的已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傾全力對付,駐守西北的軍隊全部東調,吐蕃就乘機攻占唐朝西北部領土。到廣德元年(763年)叛亂平息時,今隴山、六盤山和黃河以西以及四川盆地以西已成吐蕃領土,當年吐蕃還一度攻占了長安。開始時河西走廊有些地方還由唐朝的地方官守著,不久就完全陷落。

            在西南,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已被南詔占有,大渡河成了雙方的界河。南詔還不止一次入侵四川,甚至攻入成都。而且西南的少數民族紛紛擺脫唐朝的統治,到唐末,今貴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廣西西部都已不在唐朝管轄之下了。

            隨著渤海國的興起和擴張,東北的疆域也已收縮到今遼寧中部。

            大中二年(848年),沙州(治今甘肅敦煌西南)人張議潮驅逐吐蕃守將,收復沙州。到大中五年,張議潮率沙、瓜、伊、西等十一州歸入唐朝。這樣唐朝的西部疆域恢復到了今新疆吐魯番地區,河西走廊和隴東、關中又連成一片。

            但由于唐朝國力衰退,對邊疆已鞭長莫及。當地漢人實力有限,因而隴右、河西的土地又陸續被吐蕃和回鶻奪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終為張氏所據,孤懸于中原之外。以后曹氏政權取代張氏政權,直到北宋時才滅于西夏。

            在隋唐時期,中國境內還有好幾個與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權:

            突厥起源于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后遷到今新疆天山北麓。5世紀被柔然征服,又被遷于阿爾泰山地區。但到六世紀中葉,空厥迅速強大起來,滅了柔然,建立起一個疆域廣闊的汗國,其范圍包括今內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貝加爾湖周圍、西伯利亞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亞咸海、巴爾喀什湖以東的阿姆河、錫爾河、楚河流域。582年(隋開皇二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大致以阿爾泰山為界。

            東突厥于630年(唐貞觀四年)滅于唐。682年,骨咄祿自立為可汗,起兵復國,傳至其弟默啜時脫離唐朝而獨立,疆域大致恢復到被滅以前。但其內部部族眾多,各有領地,統治很不穩定。末年國內大亂,744年(唐天寶三載)滅于回紇。

            西突厥在統葉護可汗(?-630或628年)在位時疆域達到極盛。但在統葉護死后,汗國陷于分裂。659年被唐軍破滅。

            回紇(回鶻)在北魏時稱袁紇,隋時稱韋紇,大業年間(605-618年)因反抗西突厥,與附近的仆固、同羅、拔野古等部族結成同盟,總稱為回紇。曾助唐朝滅東突厥、薛延陀、西突厥;滅突厥后即是到唐朝承認,基本繼承了突厥的疆域。后因助唐平定安史之亂,與唐朝關系進一步密切。788年(唐貞元四年)起自行改稱回鶻。以后又越過阿爾泰山向西擴展,取得天山以北地區,并一度進入中亞的費爾干納盆地。回鶻的后期重蹈了突厥的覆轍,在內亂和天災中,滅于在自己疆域內的黠戛斯。

            亡國后的回鶻人大部西遷,其中主要的兩支以后在天山東段建立了西州回鶻(高昌回鶻),在河西走廊中段建立了河西回鶻。另外一支回鶻人遷至蔥嶺以西的楚河流域,投奔葛邏祿,稱蔥嶺西回鶻,在10世紀初與葛邏祿共同建立黑汗(喀喇汗國)。

            吐蕃青藏高原上的各部族到七世紀初形成了三大勢力--吐谷渾、蘇毗(孫波、孫波如)和吐蕃。吐谷渾滅于隋朝,唐初復國,但在632年(唐貞觀六年)再次被滅,成為唐朝的一部分。而吐蕃在其贊普(首領)松贊干布時期,征服了蘇毗、羊同等部,又取得吐谷渾舊地,遷都邏些(一作邏娑,今拉薩),基本上統一了青藏高原。又向西征服了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羅(今尼泊爾)等地。安史之亂后向東、向南擴張,在8世紀后期至9世紀初,疆域達到極盛:西起蔥嶺,東至隴山、四川盆地的西緣,北起天山山脈、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至喜馬拉雅山南麓。

            8世紀后期發生內亂,國勢轉衰。到9世紀后,疆域大致維持在青藏高原。

            南詔云貴高原上部族眾多,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當地六詔(烏蠻的六個部分)之一的蒙舍詔在今云南巍山建立大蒙政權。8世紀初,吐蕃侵入云貴高原,威脅唐朝的西南。為了對付吐蕃,唐朝支持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統一了六詔,并遷至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天寶年間皮邏閣并知了東爨和西爨。天寶九載(750年)反唐,次年擊敗前往征討的唐軍,從此脫離唐朝。

            南詔在八世紀末遷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其極盛時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貴州西部,以及緬甸北部那加山脈和薩溫江以東、寮國北部等地。

            902年(唐天復二年),權臣鄭買嗣奪取政權,次年建大長和國。九世紀前期段思平取得政權,建大理國。

            渤海高麗被滅后,其故將大祚榮被安置在遼西的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市)。以后契丹叛亂占了營州,大祚榮率舊部進入革未革曷地區,成了革未革曷人的首領。698年(唐圣歷元年),大祚榮建振(一作震)國,以顯州(今吉林敦化)為都。713年(唐先天二年)受唐封為渤海郡王,改稱渤海。八世紀中葉,遷都

            于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西南東京城)。極盛時疆域西至今吉林農安、梨樹,遼寧昌圖、寬甸,東至于海,北至黑龍江鶴崗、同江、撫遠及以東至海,南至遼寧丹東市東北至朝鮮龍興江一線。

            926年(契丹天顯元年)為契丹所滅,改為東丹國,成為契丹附庸。遼太宗三年(928年)被遷至遼東,982年(遼乾亨四年)廢。

            分裂和分裂的繼續

            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再也沒有真正統一過,外族入侵、藩鎮割據、武將叛亂、農民起事不斷發生,但名義上唐朝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階段,藩鎮勢力受到打擊,朝廷的權力有所恢復。到907年(天祜四年)朱溫廢唐昭宣帝自立,就連表面的統一也不復存在,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見附表)。在此期間實際存在的獨立、半獨立政權還不止以上所列,但范圍有限,存在時間也不長。

            五代十國簡表朝代或國名創建者公元年代都城滅其國(朝)者后梁朱溫907-923洛陽、開封后唐后唐李存助923-936洛陽后晉后晉石敬瑭936-946洛陽、開封后漢后漢劉知遠947-950開封后周后周郭威951-960開封宋吳楊行密902-937揚州南唐南唐徐知誥937-975揚州、金陵宋吳越錢繆907-978杭州宋楚馬殷927-951長沙南唐閩王審知909-945福州南唐南漢劉壟917-971廣州宋前蜀王建907-925成都后唐后蜀孟知祥934-965成都宋荊南(南平)高季興924-963江陵宋北漢劉景951-979太原宋注:李存X,錢X,兩個劉X之名無法打出。上下文中宋的年號景祜,祜的古實為右,但也無法打出。

            在唐末的天祜三年(906年),交州(治宋平,今越南河內)土豪曲承美驅逐了唐朝的地方官,自稱靜海軍節度史。五代初期,南漢曾兩次出兵取消靜海軍節度使,恢復了對交州的統治,但很快又被當地人逐走。939年,交州人再次驅逐南漢,由吳權稱王。越南從此脫離了中國,盡管以后還接受南漢及中原王朝的封號,但實際上已逐漸成為中國以外的獨立政權。

            960年,趙匡胤通過兵變取代了后周,建立宋朝。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宋消滅了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基本上恢復了唐朝后期的疆域。但是它的北界已經退至今山西中部、河北中部及天津市區一線。五代十國的結束并不是統一的到來,因為新建立的宋朝只是消滅了山西和南方的割據政權,卻接受了與北方的遼朝的對峙局面,并且從來沒有打算取消西南的大理國。以后,西北又建立了西夏。因此,遼宋時期仍然是分裂的繼續。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取代了遼朝以后,重現了南北朝的勢態;同時還存在西夏、西遼、大理和以后崛起的蒙古。

            1034年(宋景祜元年)西夏建國后,宋朝的西北界就大致穩定在今甘肅蘭州、靖遠、寧夏同心及陜西北部的山一線。

            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到北宋后期的熙寧、大觀年間,經過多次征伐和“招撫”,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貴州東北和廣西西部重新歸入版圖,設置了正式州縣或羈縻州。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占開封,次年宋徽宗和欽宗二帝被擄北上,北宋覆滅。趙構(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史稱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建為行在所(臨時首都)。

            與北宋相比,南宋的南部和西南邊界并漢有什么變化,但北界卻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了。經過多次爭奪和談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皇統元年),宋金議定以淮河為界。次年又將西部界線調整至大散關(今陜西寶雞市西南)及今秦嶺以南。以后雖有局部變動,但基本上穩定在這條界線。

            據趙汝成書于寶慶二年(1226年)的《諸蕃志》的記載,當時澎湖列島已隸屬于福建路的晉江縣。這標幟著大陸政權對海上島嶼行使管轄的加強。

            與北宋、南宋并存的其他政權還有:

            遼建立遼朝的契丹人發祥于潢河(今沙拉木倫河和西遼河)流域,五代初崛起,疆域迅速擴大,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幅員遼闊和大帝國。遼朝的穩定疆域,西起金山(今阿爾泰山),北至蒙古高原北緣和外興安嶺,東抵薩哈林島(庫頁島)。其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國界分別與西州回鶻、西夏相接;東段在今內蒙古、山西、河北境內與北宋為界。遼滅渤海后,還一直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原屬渤海國的一塊土地,因此遼與高麗的邊界大致在今朝鮮咸興至鴨綠江口南岸一線。1125年滅于金。

            于闐唐后期以來成為獨立政權,11世紀初的轄境約有今新疆且末、麥蓋提、莎車以南地和帕米爾高原。北宋時滅于回鶻黑汗王。

            黑汗(喀喇汗)10世紀末,楚河流域的葛邏祿(割祿)聯合西遷后的一部分回鶻人趁伊朗薩曼不至王朝瓦解之際,取得了河間(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地帶,建立黑汗(喀喇汗)王朝,定都于八剌沙袞(原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東南)。11世紀的疆域包括今新疆西部伊寧、塔城一帶和塔什干和喀什一帶,阿姆河中游達爾甘塔以東、錫爾河中段以東、巴爾喀什湖以南地。1140年歸入西遼。

            西夏宋雍熙二年(985年),黨項族首領李繼遷襲據銀州,從此開始了與宋朝的對抗。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死,子元昊繼立;1035年(宋景祜二年)滅沙州曹氏政權,占有河西走廊。1038年(宋寶元元年)元昊稱大夏皇帝,宋稱為西夏。

            經過與宋、遼的反復交戰,西夏的疆域大致穩定在北起今中蒙邊界,南至祁連山脈、今甘肅蘭州、靖遠、寧夏同心、陜西靖邊、佳縣西南一線,西起今甘肅西界,東至內蒙古烏拉特中后旗、烏梁素海、包頭市西、東勝、陜西神木、佳縣西一線這樣的范圍內。金滅遼和北宋后,西夏的東界與金為鄰,北部與蒙古為界,大致與遼時相同。在南宋初,西夏取得了河湟地區(今青海東部)。1227年滅于蒙古。

            金1114年(遼天慶四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以鴨子河(今權花江哈爾濱以西一段)一帶為基地,起兵反遼。次年稱帝,國號大金。至天會三年(1125年,遼保大王年)滅遼,五年(宋靖康二年)滅北宋。金滅遼后,取得了它的大部分疆域,但始終沒能征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因此即使在金全盛時,它的西界也只到達今大興安嶺北段、蒙古喬巴山、蒙古二連浩特一線。以后隨著蒙古的日益強大,金的邊界不斷后撤。貞祜二年(1214年),在蒙古的軍事壓力下遷都南京(汴京,今河南開封)。此后疆域日漸縮小,1234年亡。

            西遼在遼覆滅的前夜,宗室耶律大石于保大四年(1124年)自立為王,率部西遷。在占據了西州回鶻和黑汗國舊地后,又向西擴展到阿姆河流域。1132年(一說1131年)在起兒漫(原蘇聯中亞布哈拉西北)稱帝,以后建都于虎思斡耳朵(原蘇聯吉爾吉斯托克馬克以東楚河南岸)。西遼的最大疆域包括今新疆全部,帕米爾高原以西至咸泫南的阿姆河西岸,巴爾喀什湖以東北至今蒙古西部。蒙古興起后,西遼的東北部日漸為蒙古所占。1211年及蠻王屈出律奪取政權,但仍用西遼國號,至1218年為蒙古所滅。

            大理937年段氏大理建立時,安全繼承了南詔(大長和、大義寧)的疆域。進入宋代后,由于宋朝一直受到北方的軍事威脅,無力經營西南,大理也一度接受宋朝的封號;雙方相安無事,邊界長期穩定。至1253年(蒙古憲宗三年)被忽必烈所滅,后置為云南行省。

            吐蕃諸部仍處于分裂狀態,因而除了與宋、西夏接壤地帶的一些部族與之有軍事沖突外,沒有向外擴張的能力。

            疆域空前的元帝國

            13世紀初在中國范圍內存在著七個分裂的政權或區域:蒙古地區、西遼、西夏、金、南宋、大理、吐蕃地區。這七個單位中,五個是由一個政權統治著的,其中又以宋、金統一程度最高;吐蕃和蒙古地區內部也是分裂的。但將這七個單位統一起來的歷史任務卻由蒙古完成了。

            蒙古族領袖奇渥溫鐵木真于1206年首先統一了蒙古各部,被稱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四年(1209年)蒙古進攻西夏,圍國都中興府,迫西夏求和而去。又攻西遼屬國畏兀爾,取得今新疆烏魯木齊、吐鉭番和哈密一帶。六年(1211年)攻取西遼另一屬國剌鉭,將疆域擴展到今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同年秋,蒙古進攻金國,不久就攻入居庸關,威脅金的中都(今北京),并攻陷了今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大批州縣。九年(1214年,金貞祜二年)初,蒙古軍進抵中都,金宣宗求和,成吉思汗退兵。五月,金宣宗遷都南京(汴京,今河南開封)。蒙古軍再次南下,并在次年二月破金中都。

            十三年(1218年),蒙古軍殺及蠻王屈出律,原西遼疆域全部由蒙古占領。蒙古軍又先后攻下河東(今山西)、河北和山東。至成吉思汗十六年(1211年,金興定五年),金黃河以北土地基本上已落入蒙古手中,只剩下河南的半壁江山了。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親自率軍攻西夏,奪取甘、肅等州,次年六月滅西夏。七月成吉思汗病死在清水(今甘肅清水縣)行營。

            他的兒子窩闊臺汗(元太宗)繼位后,繼續對金的進攻,并與南宋議定南北夾擊。六年(1234年)正月,蒙、宋軍破蔡州(今河南汝南),金哀宗自殺,末帝死于亂軍,金亡。同年窩闊臺就與臣下議定攻宋,蒙古軍襲敗北上宋軍。此后,滅宋的軍事行動持續了四十多年,在長江小游的四川、中游的襄陽和淮河中游,戰爭進行得尤其激烈。蒙哥汗(元憲宗)二年(1252年),命忽必烈征大理。次年攻破大理城。四年大理國主段智興被擒,大理國亡。

            大約在此前的乃馬真后三年(1244年),吐蕃宗教領袖八思巴的叔父薩斯迦班智達曾會見過蒙古的大將闊端,表示接受蒙古大汗的管轄;但一部分吐蕃貴族不愿服從蒙古。因此在滅大理后,蒙古軍進入吐蕃,鎮壓了不服的貴族,完全控制了吐蕃地區。

            在攻占了襄陽,奪取了四川大部以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宋咸淳十年)下詔伐宋,發動全面進攻。至元十三年(宋德祜二年)正月,元兵逼近臨安(今浙江杭州),宋廷奉表投降。盡管文天祥、張世杰等在繼續抵抗,但終于回天無力,到十六年(宋祥興二年)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上)戰敗,宋朝的殘余勢力也覆滅了。

            從消滅南宋殘余勢力的至元十六年開始,到元末紅巾軍起并形成割據的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朝的統一局面維持了七十三年。

            從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年)進行第一次西征開始,蒙古帝國的疆域迅速擴張到中亞、西亞直至歐洲。成吉思汗晚年實行分封,將今天山、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以西的土地都封給了三個兒子。由于大家服從成吉思汗,帝國還是統一的。窩闊臺當大汗時,也還可以指揮各部。但到蒙哥(憲宗)、忽必烈(世祖)時,各部已不相統屬,互相爭奪大汗的位置,蒙古帝國分裂成元帝國與三大汗國。

            從元朝開始,整個青藏高原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與中國其他部分結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根據吐蕃地區普遍信奉喇嘛教的實際,元朝將它劃歸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機構--宣政院(至元初設時稱總置院,二十五年改名)管轄;并根據當地需要設分院駐理。這些機構有的管理軍事,有的辦理民事,有的兼管軍民。因此盡管元朝在吐蕃地區實行不同于漢族地區的政策,但同樣建立了一整套行政和軍事機構,行使著完全的主權。

            除了今新疆地區的較大變動外,元朝的疆域是穩定的:在北方,西起今額爾齊斯河,東至鄂霍次克海。在東部,擁有今朝鮮半島的東北部。在西南,包括今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錫金等地,今緬甸東北部和泰國北部。

            與漢、唐極盛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僅在面積上大大超過了它們,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遠勝于它們。除了吐蕃地區以外,元朝在全國都設置了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其中包括漢唐時從未正式設置過政區的陰山山脈和遼河以北地區。

            退縮中的明朝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明。同年八月,明軍攻占元大都,元帝北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平定云南。至此,除了元殘余勢力(北元)據有蒙古高原及其西北地區以外,明朝基本上繼承了元朝的疆域。但明朝的疆域并不穩定,尤其是在北方和西南,處于收縮的趨勢。

            在東北方面,明初是以恢復元朝的疆域為目標的。特別是由于在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是親元的,所以明太祖堅持以鐵嶺為界,在朝鮮半島的東北部設置了屯駐軍隊的衛、所,與高麗發生過沖突。但到洪武二十五年,高麗由李氏取代,改而奉行親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堅持在朝鮮半島設置衛所,將這些衛所撤到鴨綠江以北,從此鴨綠江成了中國和朝鮮的界河。

            在東北女真等部族地區,明朝陸續設置了一批羈縻衛、所,用以統治或控制當地民族。永樂七年(1409年)設置了奴爾干都司,管轄約三百多個羈縻衛、所;邊境約包括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興安嶺以北。永樂九年又征服了苦兀,轄境擴大到庫頁島(薩哈林島)。由于屬于羈縻性質,所以都司對各下屬單位的控制程度差異很大,同一單位前后也不一樣。

            在北方,為了打擊和消滅元朝的殘余勢力,明軍不止一次發動進攻。洪武時的北界推進到了今西遼河、沙拉木倫河、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查干諾爾、陰山山脈和賀蘭山一線,并設置了不少衛、所。但以后陸續后撤,到宣德五年(1403年),在今北京、河北、山西境內的明朝北界已經退到了長城。在今陜西、寧夏和甘肅境內的明朝疆域也是以長城一線為北界和西界了。

            明朝初年,安南發生內亂,黎蒼篡奪了陳氏的王位,又以陳氏絕后欺騙明朝,獲得了明朝冊封。不久,寮國將故安南國王之弟陳天平送到,明朝于永樂四年(1406年)送陳回國,被黎氏所殺。于是明朝派兵攻入安南,俘獲黎蒼。在沒有找到陳氏子孫的情況下,于永樂五年在安南設置了交趾布政使司,置為明朝的正式政區。

            但是越南脫離中國已經有四百多年,并不存在重新并入中國的充分條件,明朝的統治受到當地人民的反抗。加上一些官員處置失當,更使沖突激化。盡管明朝不斷采取軍事鎮壓,還是無法支持下去,終于在宣德三年(1428年)撤銷交趾政司。

            明初,在云南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外,還設有南甸、干崖兩個宣撫司和十個宣慰司,以后逐漸形成了“三宣(宣撫司)六慰(宣慰司)”。明朝對它們的統治方式和控制程序并不相同,但它們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三宣六慰”的范圍除了今國內部分外,大致還包括今緬甸那加山脈、親敦江和伊洛瓦底江以東地,泰國和寮國的北部。

            1531年(明嘉靖十年),緬甸東吁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并不斷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至十六世紀三十年代,“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緬甸手中。明朝出兵反擊,收復了部分失地,并加強了邊區的防守。但“六慰”中除寮國之外都已為緬甸所有,明朝僅保住了“三宣”。至此,明朝在今國界外的疆域主要還有: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邁立開江以東、今云南盈江縣以北地,薩爾溫江以東、緬泰邊界以北地以及寮國、越南北部的一些地方;其中包括當時的里麻司所在的江心坡(邁立開江和伊洛瓦底江另一條支流梅開江之間地)和茶山司所在的片馬(恩梅開江至高黎貢山間地)。

            明朝初建,西藏的政教領袖烏思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在洪武五年(1372年)遣使納貢,第二年就親自入朝,受封為熾盛佛寶國師。明朝曾多次派使者去西藏地區,并在今西藏大部設置了烏思藏都指揮使司,在今昌都地區東部、四川甘孜和青海西南部設置了朵甘都指揮使司,在今喀什米爾地區東北部和西藏西部設置了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在這些機構下還分別設有主管或兼管宗教、軍事、民政的闡化、闡教、輔教、贊善、護教五王,大寶、大乘、大慈三法王,俄力思三王以及行都司、萬戶、宣慰司、招討司、衛、千戶所等。盡管在明朝中期因國力衰落,朝廷與西藏的聯系不如前期密切,但始終掌握著西藏的主權,西藏一直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今新疆、內蒙古、青海和甘肅的一部分在明朝大部分時間都外于它的疆域之外,在這些地區建立的政權主要有:

            別失八里1370年(明洪武三年)察合臺汗國滅亡后其后裔所建,轄境包括今新疆除哈密和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以東北地區以外,境外巴爾喀什湖、塔什干以東和帕米爾高原。都城在別失八里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1418年(明永樂十六年)遷都亦力把里(一作亦力巴力,今新疆伊寧市),明朝人即將它改稱為亦力把里。十六世紀后期,天山以北地區的東部已為瓦剌所占,其余也分裂為幾部:吉利吉斯,在今巴爾喀什湖以東南一帶;哈薩克,在今伊犁河流域;葉爾羌,在今塔里木河流域;土魯番,在今天山以南東部和甘肅南部。

            韃靼、瓦剌韃靼的名稱始見于唐代中葉,是突厥統治下的部族,以后興起的蒙古人是其中的一支。元亡后,明朝又將蒙古高原東部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落都稱為韃靼。瓦剌,清以后稱厄魯特,本在葉尼塞河上游,被成吉思汗征服后成為蒙古的一部。明朝泛指蒙古高原西部和阿爾泰山一帶的部族。

            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廷北走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1402年(明建文四年)取消國號,恢復部族,但各部不相統一。

            1438年(明正統三年)以后,瓦剌首領脫顴統一了本部,進而征服了韃靼,其子也先曾短期統一了蒙古各部。1454年(明景泰五年)也先死,瓦剌瓦解,各部又分裂。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韃靼的達延汗出兵征服瓦剌,迫其西遷,又統一了蒙古各部。16世紀前期達延汗死后,再次出現割據局面。韃靼疆域的南界已在明長城一線,東界也已越過大興安嶺至明遼東邊墻一線。

            統一疆域的最終形成

            建立清朝的愛新覺羅家族是東北女真部落的一支,屬于明朝建州衛的一部。明萬歷十年(1582年),努爾哈赤的祖父建州左衛都指揮覺昌安(叫場)、父親建州左衛指揮塔克世(塔失)遭明軍誤殺。為了補償他們的冤死,努爾哈赤被襲封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努爾哈赤次年就以祖、父的遺甲十三副起兵,從此開始征服建州女真其他各部、海西女真和東海諸部。至1616年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東)稱汗,建大金,史稱后金。

            后金天命二年(1617年,明萬歷四十五年),努爾哈赤興兵反明,接連大敗明軍。以后,不僅不斷攻占明朝在山海關外的據點,還多次越過長城,威脅北京。十年,遷都沈陽,稱盛京。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登位,改國號為清。到崇德八年,清朝的疆域已經擴大到明長城以北,包括今內蒙古、東北和境外外興安嶺以北、東至薩哈林島(庫頁島)間的地區。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順治元年)三月,李自成進入北京,明亡。明駐守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軍。五月,清軍占領北京。九月,福臨(清世祖)到達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北京成為清朝的首都。清軍分路進攻明朝殘余勢力和李自成、張獻忠的軍隊,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占領云南,南明桂王(永歷帝)逃往緬甸。至此,除福建廈門、金門等地還在忠于明朝的鄭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經擁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鄭成功之孫鄭克爽投降。次年,清朝在臺灣設府、縣、總兵等官,隸屬于福建省。從此,長期由當地人民自治的臺灣島由大陸政權設置了正式政區。

            在十七世紀初,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分為三部:土謝圖汗、車臣汗和札薩克圖汗。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三部發生內亂,準噶爾王噶爾丹乘機入侵。三部聯合抵抗,但領土仍被噶爾丹侵占,只得南遷漠南(今內蒙古),向清朝求援。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進擾漠南,康熙下令親征,開始了對噶爾丹的全面反擊。

            準噶爾是瓦剌的一部分。瓦剌在十七世紀初分為杜爾伯特、準噶爾、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先后并吞了亦力巴里、吉利吉斯、哈薩克、葉爾羌、土魯番諸部。其中和碩特部的固始可汗一支,自今新疆烏魯木齊一帶遷至今青海和套西(河套以西,今內蒙古蹬口以西地),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率兵進入西藏,滅了藏巴汗,與五世達賴共治西藏。準噶爾部興起后,強占了和碩特原有的自今伊犁至烏魯木齊的牧地,迫使土爾扈特部從塔爾巴哈臺附近的雅爾(原蘇聯哈薩克塔勻巴哈臺山以南、阿拉泊以北一帶)西遷到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下游,脅迫杜爾伯特部(原在額爾齊斯河上游)中的輝特部遷往塔爾巴哈臺。到17世紀70年代以后,準噶爾部實際上控制了其他三部(土爾扈特西遷后為輝特部),占有的地域包括今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肅西部和北部以及境外西起收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蒙古高原的廣大范圍。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軍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赤峰西北)大敗噶丹。次年,康熙至多倫撫慰喀爾喀各部,并正式任命各部首領,編審成旗,建立了與內蒙古一致的行政區劃。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親征,大破噶爾丹軍,收復了蒙古高原,喀爾喀三部回到漠北。至此,內外蒙古完全統一于清朝。

            當時,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占有阿爾泰山以西各地,受到噶爾丹壓迫的和碩特部青海各部乘機脫離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清軍繼續深入,噶爾丹自殺。三十七年,和碩特部固始汗第十子達什巴圖爾降清,青海和套西歸入清朝版圖。

            在清朝統一蒙古之前,蒙古和西藏的關系已經相當密切了,這是由于從16世紀開始喇嘛教在蒙古地區的流傳。喇嘛教早已流行于今青海地區,所以在蒙古的阿勒坦(俺答)汗(1507-1582年)占領青海地區以后,喇嘛教就傳到了蒙古人中間。阿勒坦汗迎來宗喀巴的三傳弟子索南嘉錯,尊為達賴喇嘛(三世)。又將他迎至歸化(今呼和浩特西南)傳教。從此,喇嘛教格魯派教)就在東西蒙古廣泛傳播。三世達賴死后,阿勒坦汗的曾孫被認定為轉世靈童,立為四世達賴。以后他派了一位大喇嘛去蒙古主持教務,成為以后世代相傳的蒙古活佛。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蒙古和碩特首領固始汗進入西藏,配合五世達賴滅藏巴汗,驅逐了后藏的紅教。1654年(清順治二年),固始汗尊黃教領袖羅桑卻吉堅贊為四世班禪(前三世出于追認),駐后藏扎什倫布寺。至此,在宗教上,黃教統一了蒙古和西藏;在政治上,蒙古統一了青藏地區。由于漠南蒙古早已歸屬清朝,西藏與清朝的聯系也開始于清朝入關之前。固始汗入藏后,就與達賴、班禪共同遣使朝清。順治四年(1647年),清朝派官員到達西藏,冊封班禪為金剛上師。九年,達賴到達北京朝見清世祖,次年受清朝冊封為“達賴喇嘛”。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派侍郎赫壽信藏協助拉藏汗管理地方事務。五十二年,五世班禪被封為“班禪額爾德尼”。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認,清朝在西藏的統治也得到確立。

            噶爾丹死后,清朝讓策妄布坦領其余眾,停止了軍事行動。策妄阿拉布坦乘機擴張,據有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和碩特各部的統治權,自立為準噶爾汗。康熙五十六年,準噶爾的策零敦多布率軍六千從伊犁經阿里偷襲拉薩,殺拉藏汗,囚禁了拉藏汗所立達賴。五十七年,清軍自青海入藏,但在那曲遭準噶爾軍圍攻,全軍覆沒。五十九年,清軍從青海和四川兩路入藏,原拉藏汗政權的官員也起兵響應,同年八月消滅了準噶爾軍,西藏平定。

            雍正六年(1782年),清朝在西藏設置了駐藏辦事大臣衙門,統率駐藏官兵,督導地方行政。乾隆下六年(1751年)設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廈,規定凡重大行政事務及藏官的任免、藏軍的調動等均應由噶廈請示達賴和駐藏大臣辦理。在五十七年(1792年)擊退了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后,又在次年制定了《藏內善后章程》,確定了駐藏大臣的地位及其全面督導藏內事務和統一處理涉外事務的職權,規定達賴、班禪及各地格魯派大知佛轉世時用金瓶掣簽(將最后的候選人名字放在一個金瓶中抽簽決定)辦法并必須受大臣監督,自噶倫(噶廈的最高官員)以下僧俗官員必須由大臣任免;《章程》對西藏的官制、軍制、司法、財政、邊防、差役、及對外事宜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后,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又不斷侵擾哈密、喀爾喀蒙古等地。清軍雖多次取得勝利,但一直沒有能夠徹底平定。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后,準噶爾發生內亂,勢力逐漸衰落。乾隆十八年,準噶爾的阿睦爾撒納襲殺剌麻達爾札,推達瓦齊為汗,車凌烏巴什率部降清。十九年,乾隆決定趁機進兵,以結束數十年水了的戰爭。阿睦爾撒納又與達瓦齊相攻,失敗后率部降清。次年,清軍分兵兩路,不久進占伊犁,準噶爾部基本平定。但阿睦爾撒納又發動叛亂,而清軍因天寒撤退,阿睦爾撒納重新控制了準噶爾。乾隆二十二年清軍再次進入伊犁,天山北路從此納入清朝疆域。阿睦爾撒納逃往俄國,不久病死。

            原來在準噶爾統治下的回(維吾爾)部首領大小和卓木企圖割據自立,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攻下喀什噶爾和葉爾羌,大小和卓木逃往巴達克山部后被殺,天山南路也告平定,清朝統一中國的大業至此完成。

            在這以前的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清朝與俄國訂立了《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是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雍正五年,清朝與俄國簽訂《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條約》,規定了東起額爾古納河及其支流開拉哩河(今海拉爾河相交處的阿巴該圖,經恰克圖(原蘇聯境內的恰克圖和蒙古境內的阿爾丹布拉克),西至沙必乃達巴漢(一作沙賓達巴哈,原蘇聯西薩彥嶺西北)的邊界走向。

            從秦始皇滅六國,開疆拓土,建立秦帝國開始,經過了近二千年,中國終于形成了一個北起飛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空前統一的國家。

            內亂外患,國土淪喪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以后,列強侵入中國,用武力迫使清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領土;甚至連條約也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既成事實。

            中國失地最多的是在中俄邊界。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將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南一塊列為“待議地區”,沒有劃定歸屬。俄國的勢力擴張到遠東后,便不經過任何談判就占據了這一地區。庫頁島一直是清朝的領土,但清朝只接受當地人的朝貢,從來不加經營,以至在俄國和日本都侵入該島的還一無所知。直到1850年(道光三十年)俄國單方面宣布庫頁島為俄國領土也未加過問。1858年(咸豐八年),通過《璦琿條約》,俄國奪取了黑龍江北岸的土地。1860年的《北京條約》,俄國獲得了《璦琿條約》規定為“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并且規定庫頁島上的“土人”不能再過海向清朝納貢,實際上承認了俄國對該島的占領。在黑龍江璦琿(今黑河市)的東岸,有一片漢人聚居區,稱為江東六十四屯,《璦琿條約》規定仍歸中國所有,條約簽訂后還劃定了界線。但到1900年俄國占領東北后,用燒殺手段驅趕中國居民,強占了這塊地方。

            1868(同治七年),俄國吞并了中亞的浩(霍)罕和布魯特。1870年,又趁阿古柏叛亂之際,占據了中國的伊犁。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出兵平定新疆,要求俄國退出伊犁。俄國以改訂《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為撤退的條件,逼清朝簽訂了《伊犁條約》,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根據這兩個條約而進行的勘界產生了十一個具體的界約,到1884年(光緒十年)確定了從沙必乃達巴漢到烏孜別里山中的中俄邊界線,大致就是今天的中蘇邊界。這條界線以西至巴爾喀什湖、阿亞古斯河之間的數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從此不再為中國所有了。

            在平定阿古柏叛亂時,劉錦棠進入帕米爾高原,將八個帕(當地地名,指以谷地為中心的地區)中的六帕收回。1884年后,俄國繼續向南擴張,英國也通過其保護國阿富汗侵入帕米爾。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英、俄兩國在倫敦訂約,瓜分了屬于中國的帕米爾大部,中國內剩下一帕(今新疆塔什庫爾干縣)。

            此外,香港從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起被割讓給英國,以后又增加了九龍的一部分。英國和葡萄牙還“租借”了九龍的大部和澳門。英、法帝國主義在它們維持殖民統治的印度、緬甸、越南等國與中國的邊界用種種手段侵占中國的領土。甲午戰爭失敗后,根據中日《馬關條約》,臺灣和澎湖在1895年被日本占據,到抗日戰爭勝利后才由中國收回。

            1851年興起的太平天國與清朝對抗了十四年,波及十余省,并以天京(南京)為首都了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太平天國政權的疆域包括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湖北的大部分或一部分,臨時占據的地區更多。在此期間,清朝內部處于分裂狀態。

            在太平天國政權被消滅以后,清朝對內的統一并沒有真正恢復。一方面,列強在沿海地區設置租界,劃分了勢力范圍,建立了一個個國中之國。對這些地區,清朝的統治權已經部分或全部喪失。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絕對控制已成為過去,在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西北“回亂”中膨脹起來的漢族武裝與地方實力的結合,形成了一股足以與朝廷抗衡的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在列強的支持、利用和操縱下,不時出現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局面。到了末年,北洋軍閥和地方實力派實際上已經掌握了清朝的大部分權力。

            以上的分合大勢可以說是中國史的常識,并沒有什么異議。

            如果以歷史上中國最大的疆域為范圍,統一的時間是八十一年。如果把基本恢復前代的疆域、維持中原地區的和平安定作為標準,統一的時間是九百五十年(詳見上表)。這九百五十年中有若干年,嚴格說是不能算統一的,如東漢的中期、明崇禎后期等。

            如果以秦始皇滅六國的公元前二二一年至清亡的一九一一年為計算階段,第一標準的統一時間占總數的百分之四,第二標準的統一時間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五。

            如果從有比較確切紀年的西周共和(公元前841年)算起,前者約占百分之三,后者約占百分之三十五。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scgzkg.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一|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电影|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avtt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中文无码不卡的岛国片| 日韩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v人片天堂网无码|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中文高清版|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老色鬼|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av高清有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电影| 无码AV波多野结衣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网站|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