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下的湘西自治州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1 21:30:24
1.湘西自治州概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與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接壤,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州域地處武陵山脈腹地,云貴高原東北邊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與鄂西山地交匯,屬北亞熱帶山區季風濕潤氣候區。全州各縣市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5.8℃~16.9℃,年均降水量1300~1600毫米,無霜期270~290天。全州總面積15486平方公里,人口259.3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68.7%。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花垣、瀘溪、鳳凰7縣和吉首市。
2.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通過全面、系統分析經濟活動中,內部所具有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和外部競爭中的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等因素,為制定提升經濟競爭力的戰略提供清晰思路。其理論基礎是有效的戰略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產業優勢和環境機會,同時使產業劣勢和環境威脅降至最低限度。本文試圖通過SWOT分析法對湘西州內部優劣勢的分析,從區域角度考慮湘西州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求符合湘西州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戰略。
2.1優勢
湘西州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交錯雜居,風俗相習,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豐富的資源優勢,主要體現在:
2.1.1.人文資源。湘西州所處的武陵山區,恰好在我國中西結合部和南北交匯點上,可謂地靈人杰。奇異的山水間,保存著大量的古跡與古建筑,誕生了許多有廣泛影響的知名人物。文學家沈從文、畫家黃永玉、歌唱家宋祖英等,他們吸吮湘西的乳汁走進了廣闊的世界,他們用實力證明著湘西深厚的文化底蘊。土家族頗具古風的茅古斯、擺手舞,苗寨三月三、四月八跳花場,場面壯觀,氣氛熱烈。在歷史長河中,土家族、苗族都形成了各自的民族語言、生活方式和民族風情。
2.1.2.自然資源。湘西州森林面積104.1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1%。耕地面積14.17萬公頃,境內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0%。全州有草場1300萬畝,牧草品種290多種。在水資源方面,州內有大小溪河千余條,主要有酉、澧、武、沅四大水系。湘西州還擁有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已探明的汞金屬遠景儲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國第四位。
2.1.3.旅游資源。湘西素以美麗神奇著稱,其特殊的地理區位,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古樸奇異的民族文化,造就了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有一座蜿蜓近200公里的中國南方長城;有屬南長城系列的黃絲橋古城墻和城樓;有景色融漓江之秀麗,集三峽之雄偉的“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有由212個洞組成的洞的世界——龍山火巖溶洞群;有以綠色生態和苗寨風情為主題的德夯風景區;有古樸自然、民族風情濃郁的土家、苗族山寨;有古渡流水、幽深雄奇的酉水風光;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等等。這些景色迷人的森林峽谷、濃郁醉人的民族風情,構成了美麗的湘西風光。
2.2劣勢
湘西州在得益于獨特地理位置造就的豐富資源的同時,也面臨許多經濟發展困境。
2.2.1.資源困境。湘西州森林、礦產資源豐富,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是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必然選擇。但由于采用傳統采掘技術,粗放型開發而產生了資源困境,具體表現在:資源利用程度低、浪費嚴重,受地理條件的影響開采難度加大。
2.2.2.生態環境困境:傳統的工業化方式產生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如生態平衡嚴重失調,植被減少,農村水土流失面積大,土質逐年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繁等。
2.2.3.人口素質低,導致就業和技術困境。主要表現在,貧困人口比重過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大都留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嚴重缺乏年輕勞動力和高素質人才。 產業鏈條短,乘數效應和波及效應小,就業帶動作用不強。高科技含量崗位缺乏人才支撐,低端崗位就業壓力偏大。
2.2.4.基礎設施落后。主要表現為,交通不夠發達,連接張家界機場和銅仁機場的公路等級低,境內枝柳鐵路尚未完全實現電氣化;通訊設施覆蓋不夠全面,基礎教育硬件設施數量不足,旅游接待設施落后等。
2.3機會
隨著當前世界范圍內產業轉移加快,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不斷深入發展。國內沿海地區優勢優先,西部省份后發追趕,東北振興勢頭強勁,中部崛起機遇難得。為加快湘西地區發展,湖南省委、省政府已在 “十五”期間實施了湘西地區開發戰略,湘西州有50個項目進入省湘西地區開發產業規劃,涉及礦產品深加工、農業產業化項目、養殖、肉制品深加工和生物制藥等行業,總投資52.3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9.9億元,其中銀行貸款12.5億元,小酒鬼、老爹獼猴桃深加工等35個項目獲省湘西地區開發產業規劃項目貼息資金3253萬元,企業自籌資金7.07億元。這些項目在“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繼續發揮良好的作用。湘西州應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的環境大力發展優勢產業。
2.4威脅
2.4.1.各縣市各自為政,難以整合。湘西州各縣市在開發本地資源時,缺乏內涵實質內容,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資源沒有形成特色產業,具有一定優勢的旅游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與挖掘。如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形成特色不明、旅游形象不清或重復的局面。
2.4.2.來自周邊旅游區的競爭。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貴州梵凈山的生態旅游競爭,湖北恩施的歷史文化旅游的競爭,四川九寨溝自然風景區的強烈競爭。更值得一提的是同樣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重慶市,在2007年推出“生態旅游年”主題活動之后,2008年還要推出“鄉村旅游年”、2009年推出“古鎮旅游年”、2010年推出“溫泉旅游年”,一步步把重慶旅游推向全國,推向世界。這無疑對湘西州旅游業的發展構成一大威脅。
2.4.3.西部大開發的影響。西部地區原始生態資源保存較好,文化資源也極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將推動我國西部地區旅游業的大發展。對于中部地區尤其是湘西地區旅游業來說,周邊同類型的生態、歷史文化旅游項目的替代和空間競爭,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熱點轉移和游客分流問題,很可能形成社會關注和游客流量比重額下降,進一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造成威脅。
3.發展戰略
湘西州物華天寶,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開發潛力巨大,實施與其相適應的戰略,可將其潛在的價值轉化為現實收益。就此,本文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四個戰略。
3.1以交通為依托,實施“交通便州”戰略
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橋梁。湘西要走出大山謀發展,各級政府必須把交通建設擺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首要位置來抓。一是全面實施農村“通達工程”。抓好鄉村公路建設,力爭在“十一五”期間80%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切實抓好村級公路養護,落實村級公路養護人員報酬,要將養護資金標準納入州、縣市財政預算。大力推進村間道路建設,搞好環境衛生,力爭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寨基本實現村間道路硬化,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二是著力建設交通干線工程。突出大通道建設,實現聯線成網、內外通暢。三是推行景區“連線工程”。要將鳳凰、猛洞河、里耶、德夯、紅石林等主要景點的線路統籌規劃,實現景點線路對接,加大對通往景區公路的改造力度,打造黃金旅游通道。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