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信用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1 21:15:15
人民銀行包頭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課題負責人:范滿志,成員:范滿志 ,成曉玲 ,劉雅琴 ,執筆:劉雅琴
一、信用環境亟待改善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破窗理論”即人為的打破了一個建筑物的玻璃窗戶,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最后造成一種無序的局面。近年來,“破窗理論”在我國作用的效果越來越明顯。由于信用破壞者沒有得到及時適度的懲罰,搭失信便車的事屢見不鮮:經濟糾紛和債權糾紛案件逐年增多;不斷翻新的假貨迫使百姓選擇超前儲蓄放棄即期消費,由逃廢債務、合同欺詐、劣質假冒等失信行為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增長率。
從整個社會看,計劃經濟時代的信用僅為資源配置中的輔助手段,造成信用制度基礎薄弱;經濟轉軌初期的信用微觀主體在法律上沒有實現真正的人格化;在信用體系建設的各種法律法規及市場經濟新的道德規范不夠健全的情況下,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契約的不完全性直接誘導失信行為頻繁發生。例如市場經濟中揭出的大案、股市中現出的黑幕、安然公司的破產等無疑都與信用問題直接有關。
從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看,構筑信用經濟關乎市場經濟的成敗。隨著改革的深入,粗放增長方式帶來的邊際效應進入加速遞減階段,集約式增長方式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政府已經能夠承擔起解決信用問題可能付出的高成本。因此,政府不能再忽視社會生活中日益嚴重且影響市場經濟縱深發展的信用缺失問題,應該采取理性的決策,同時誘導其他相關因素改變博奕結果。
二、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問題
第一,個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歐美國家,信用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證,發達國家中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為銀行的大量富余資金提供了最佳投向,同時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長期對個人信用的漠視,我國雖然從1999年起在上海開展了個人信用聯合征信業務,但很多地區公民的信用記錄仍為零,滯后的個人信用制度成為制約消費貸款的“瓶頸”。
第二 ,企業信用狀況不佳。一是向社會提供劣質假冒商品,拒不履行合同承諾,侵犯他人商標權。二是利用變更法人代表、資不抵債、兼并、解散、破產、多頭開戶等手段套取銀行貸款、逃廢銀行債務。三是在破產時采取“大船擱淺,艦板逃生”先分后破;否認抵押貸款中“抵押”的法律效力;借清算組接管破產企業前的“真空時空”,隱蔽、私分或轉移財產;資產評估不實,職工安置費用高,破產費用開支大;拍賣不規范,低于評估價出售破產財產的方法,肆意逃廢銀行債務。
第三,銀行信用監控及評價體系不完善。一方面,由于銀行業不斷的進行金融創新,使傳統的貨幣概念和測量口徑趨于失效,增加了金融監管的難度,削弱了金融監管當局的監控能力;另一方面,我國銀行業的客戶信用評價體系存在評價工作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不足、指標數據來源有缺陷及評價指標的設置不夠健全的問題,直接影響銀行貸款質量下降。
第四,體制改革中信用問題突現。隨著鄉鎮機構的撤并、人員精簡等體制改革的逐步落實,旗縣區銀行在金融債權管理方面存在清收難、轉化難、保全難的問題。其一,基層機構撤并后承貸主體發生變化,原借款憑證失去原有法律效力,致使金融部門討債無門。
第五,信用缺失阻礙電子商務發展。
電子商務是企業、消費者和政府相關利益主體不可回避的一個商業命題,由于缺乏與信息產業相適應的信用環境致使網上金融發展緩慢。就信用卡而言,其業務在制度法規、核算手續、監督管理等方面不健全,而且信用卡作案的頻頻發生使人們懷疑其“信用”程度。在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備的情況下,安全性決定了消費者選擇傳統結算方式。與實體經濟一樣,離開信用這一基礎,會使電子商務的交易額縮減、交易成本增加、發展難以為繼。電子商務系統的特性表現出虛擬經濟對信用的需求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人民銀行包頭市中心支行課題組,課題負責人:范滿志,成員:范滿志 ,成曉玲 ,劉雅琴 ,執筆:劉雅琴
一、信用環境亟待改善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破窗理論”即人為的打破了一個建筑物的玻璃窗戶,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最后造成一種無序的局面。近年來,“破窗理論”在我國作用的效果越來越明顯。由于信用破壞者沒有得到及時適度的懲罰,搭失信便車的事屢見不鮮:經濟糾紛和債權糾紛案件逐年增多;不斷翻新的假貨迫使百姓選擇超前儲蓄放棄即期消費,由逃廢債務、合同欺詐、劣質假冒等失信行為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增長率。
從整個社會看,計劃經濟時代的信用僅為資源配置中的輔助手段,造成信用制度基礎薄弱;經濟轉軌初期的信用微觀主體在法律上沒有實現真正的人格化;在信用體系建設的各種法律法規及市場經濟新的道德規范不夠健全的情況下,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契約的不完全性直接誘導失信行為頻繁發生。例如市場經濟中揭出的大案、股市中現出的黑幕、安然公司的破產等無疑都與信用問題直接有關。
從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看,構筑信用經濟關乎市場經濟的成敗。隨著改革的深入,粗放增長方式帶來的邊際效應進入加速遞減階段,集約式增長方式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政府已經能夠承擔起解決信用問題可能付出的高成本。因此,政府不能再忽視社會生活中日益嚴重且影響市場經濟縱深發展的信用缺失問題,應該采取理性的決策,同時誘導其他相關因素改變博奕結果。
二、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問題
第一,個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歐美國家,信用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證,發達國家中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為銀行的大量富余資金提供了最佳投向,同時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長期對個人信用的漠視,我國雖然從1999年起在上海開展了個人信用聯合征信業務,但很多地區公民的信用記錄仍為零,滯后的個人信用制度成為制約消費貸款的“瓶頸”。
第二 ,企業信用狀況不佳。一是向社會提供劣質假冒商品,拒不履行合同承諾,侵犯他人商標權。二是利用變更法人代表、資不抵債、兼并、解散、破產、多頭開戶等手段套取銀行貸款、逃廢銀行債務。三是在破產時采取“大船擱淺,艦板逃生”先分后破;否認抵押貸款中“抵押”的法律效力;借清算組接管破產企業前的“真空時空”,隱蔽、私分或轉移財產;資產評估不實,職工安置費用高,破產費用開支大;拍賣不規范,低于評估價出售破產財產的方法,肆意逃廢銀行債務。
第三,銀行信用監控及評價體系不完善。一方面,由于銀行業不斷的進行金融創新,使傳統的貨幣概念和測量口徑趨于失效,增加了金融監管的難度,削弱了金融監管當局的監控能力;另一方面,我國銀行業的客戶信用評價體系存在評價工作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不足、指標數據來源有缺陷及評價指標的設置不夠健全的問題,直接影響銀行貸款質量下降。
第四,體制改革中信用問題突現。隨著鄉鎮機構的撤并、人員精簡等體制改革的逐步落實,旗縣區銀行在金融債權管理方面存在清收難、轉化難、保全難的問題。其一,基層機構撤并后承貸主體發生變化,原借款憑證失去原有法律效力,致使金融部門討債無門。
第五,信用缺失阻礙電子商務發展。
電子商務是企業、消費者和政府相關利益主體不可回避的一個商業命題,由于缺乏與信息產業相適應的信用環境致使網上金融發展緩慢。就信用卡而言,其業務在制度法規、核算手續、監督管理等方面不健全,而且信用卡作案的頻頻發生使人們懷疑其“信用”程度。在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備的情況下,安全性決定了消費者選擇傳統結算方式。與實體經濟一樣,離開信用這一基礎,會使電子商務的交易額縮減、交易成本增加、發展難以為繼。電子商務系統的特性表現出虛擬經濟對信用的需求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