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與對策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1 21:01:14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農業循環經濟,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系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的產生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構建適合農業循環經濟健康發展的社會機制,從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緩解農業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國農業資源稟賦較差,總量雖然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國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與人口、耕地分布狀況極不協調,長江以南地區總水量多而耕地少,長江以北水資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國的華北和西北地區,干旱少雨,嚴重缺水。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國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臨界值的縣(區)達666個,占全國縣(區)總數的23.27% 。我國森林資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頃,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這樣緊缺的農業資源,由于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得它們日趨減少。因此,在目前這種狀況下,靠大規模增加資源投入來滿足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是不現實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發展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循環經濟。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農業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據統計,全國受“三廢”污染的耕地約2186.7萬公頃,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6%。特別是鄉鎮企業,由于設備簡陋,工藝落后,技術含量低,導致在生產過程中未經處理就直接把“三廢”排放到農田,成為農業生態環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農業生產中,一些農用化學物質,如農藥、化肥、農用薄膜、化學除草劑、作物生長劑等,由于長期不合理的使用或過度使用也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積擴大,草場退化,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逐漸消退或消亡,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只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根本上化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3.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我國現行的農業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農業,在這種模式下的農業,環境被農業生產者當作資源自由獲取和廢棄物自由排放的載體,其結果導致生態惡化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極大的損害。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我們加快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是為了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使他們能夠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潔凈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改變農業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緩解和消除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改變農村“臟、亂、差”面貌,改善農村衛生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從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二、機制滯后: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障礙
作為一種根本不同于傳統農業的新的發展模式,農業循環經濟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機制提出了新要求,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農業生產者的積極參與以及公眾的熱情支持,而恰恰是在這幾個方面,我國還存在許多問題。
1.政府推動機制紊亂。循環經濟的運行機理表明,政府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和驅動力量,循環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基本上靠的是政府不遺余力地推動,在這方面,我們還有不小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一部完整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無法可依。第二,政府各個部門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中央政府還沒有指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推進計劃,地方各級政府有關規劃也不明確。第三,各級政府在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手段,調節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政策機制等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第四,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不夠,缺乏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第五,政府各部門協調合作不順。第六,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還需大力加強。正因為如此,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效并不大,與我們的期望值相比差之甚遠。
2.農業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亟待加強。這主要表現為:第一,農業生產者內在動力不足,對循環經濟的責任感和認同感不強,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未經處理隨意排放,浪費了可利用的資源,污染了環境。第二,農業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力量不足。第三,農業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的資金缺乏,融資渠道不暢。
3.公眾參與機制不健全。這主要表現為:第一,我國相關法律對公民參與的權利、責任以及具體程序的規定不明確。第二,由于信息閉塞,公眾的知情權沒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社會參與意識淡薄。第三,中國缺乏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非官方的綠色環保組織,使得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間環節,極大地影響了公眾的參與熱情。
三、機制創新:推進農業循環經濟,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優化政府主導的宏觀調控機制
(1)建立和完善農業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目前,除了認真貫徹執行《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規外,還應加快循環經濟立法,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法可依,同時,還應注意立法的質量,使該法律的可操作性強,用它來規范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2)合理規劃,整體協調。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差異較大,為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可“一刀切”,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既要考慮整體布局,也要考慮本地特點,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3)完善政策。要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條件和政策環境,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手段,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
(4)加快科技進步,提高技術水平。科學技術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支撐。政府應重點組織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技術、替代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支持建設農業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技術、管理和政策等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5)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資源和農業廢物的綜合利用。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使農業系統內部的能量、物質合理流動與轉化,通過生態系統內部食物鏈、生態網絡和農業廢棄物的再生、綜合利用,以彌補資源的不足,既節約能源、變廢為寶,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2.構建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利用農業生產者的成本——效益驅動機制和公眾追求生活質量的消費需求驅動機制,將“誰污染,誰治理”的模式轉變為“誰污染,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模式,激勵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政府要結合投資體制改革,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以解決農業生產者資金不足的難題。
(3)通過政策調整,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可圖,使農業生產者對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維修”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
3.建立職責分明的社會參與機制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離不開政府、農業生產者和公眾的積極參與,共同努力,明確三者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中的責任和義務,形成三者互動的參與機制,這是十分重要的。
(1)規范政府參與職責。在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必須以政府為主導,政府各個部門必須轉變發展觀念,摒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管理體制和制度,搞好規劃,引導、激勵農業生產者和社會共同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政府各個部門應彼此協調合作,綜合運用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促使農業生產者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實行清潔生產。
(2)明確農業生產者的參與職責。農業生產者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體,農業循環經濟能否發展,關鍵在于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農業生產者不愿意清潔生產,結果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門必須通過多種手段,調節農業生產者的行為,使他們意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生產者宣傳教育力度,使他們的行為能落到實處。
(3)增強公眾的參與責任意識。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主戰場在農村,只有讓廣大公眾(特別是農民群眾)明白其科學道理和經濟效益,才能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如舉辦專題講座、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和印發宣傳品等,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普及農業循環經濟知識,定期發布有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信息,使廣大公眾享有知情權,通過參與,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責任意識,使公眾能把環境意識上升到民族意識、生存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高度,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從而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變成公眾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