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數學化 讓數學生活化
來源:網絡來源 2009-08-31 18:49:22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而由于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寫的限制,以往的教學恰恰忽視了這一點。
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生活。
那么,如何把枯燥而脫離實際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讓學生活學、活用呢?
挖掘素材,讓生活數學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事實上,世界上每一個空間或每一段時間里都有數與形的存在。
如果能從某些生活現象中挖掘出數學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學生化難為易地接受數學知識,進而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
1.創設情境,滲透數學知識。如在教學三年級的“小統計”時,我采用了小貓釣魚的故事情節。用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積木代替魚,一塊積木表示一條魚。
誰的積木疊得最高,表示誰釣的魚最多。正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把統計中的知識進行了生活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相似類比,探索數學規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風光的錄像,從四季更換、周而復始,獲得了對“循環”含義的初步理解。
接著,我啟發說:“像這樣的事例,你們還能舉出一些嗎?”有的學生說:“每個星期,從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過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我接著說:“那么,數學中有沒有‘循環’現象呢?請試算1÷3,14.2÷22。”在計算和討論中,讓學生聯系自然界中的循環現象,為“循環小數”的概念奠定了基礎。
3.質疑問難,培養創新能力。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課時,課前我組織學生到社會中開展調查活動。
通過調查,學生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車輪為什么都是圓形?如果車輪不是圓的,車子還能行駛嗎?會開得快嗎?……
這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不僅要善于觀察,還要勤于思索,大膽質疑,培養創新能力。
注重實踐讓數學生活化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用理論指導實踐,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次質的飛躍。所以教師必須注重“實踐第一”的觀點,讓學生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數學知識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
1.體驗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如在學完“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知識后,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教室里有些桌椅松動了,誰能根據學過的數學知識想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通過思考,覺得用學過的三角形的特性——穩定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順勢要求學生在課后自己來修理松動的桌椅。在實際運用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了,創造意識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
2.模擬操作,提供實踐情境。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我在課堂上讓一名學生到“商店”買6支鉛筆,“售貨員”告訴他一支鉛筆2角錢,一名學生拿出準確的錢數來購買,另一名學生拿出2元錢讓“售貨員”準確地找給零錢。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認識,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計算,同時還學習了售貨員與顧客之間的禮儀,讓課堂煥發出了生機活力。
3.開展小型研究,提高全面素質。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使社會實踐對數學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數學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教師有責任教會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本領,而開展小型課題研究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結合有關數學知識的學習,可安排小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數學,回過頭來再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專題學習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在實際問題中,既達到了綜合訓練的目標,又能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