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家長學走四步棋
2009-08-31 14:55:22網絡來源
我在心理咨詢中常常發現,不少學生和家長在上大學的問題上都存在一個誤區:從學生的角度說,以為上了大學就會很輕松,再也不必像中學那樣勤奮學習、關注成績了。
而家長的誤區則是,認為自己的責任就是把孩子送上大學,上了大學任務就算完成了——孩子已經成年,他的發展就該由他自己決定了。
其實不然,大學和中學一樣,同樣是以學習為主要目的。盡管大學不再有高考那樣的升學壓力,但是如同高考成績會影響一個學生升學志愿的選擇一樣,大學的成績和表現同樣會影響一個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個人成長與發展。
雖說18歲的孩子在法律上已經是可以承擔責任的成年人,但從心理上看,他只能算是“準成人”,處在一個仍然需要社會去教育、去寬容的階段,對此,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做“心理發展延緩期”。所以,家長的任務還沒有完成,要想讓孩子和自己的家庭能有持續發展的幸福感,家長就需要繼續對上了大學的孩子進行教育。
寫到此,我想起不止一位家長在孩子產生心理問題后的沉痛反省:我原來以為孩子上大學后自己的責任就算盡到了,就再也不用管了,現在發現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與此同時,我也見過一些非常負責任的家長,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孩子上大學后堅持訂閱有關大學生的報紙雜志,以保持對大學生情況的了解,并培養自己對青年人問題的敏感。這些家長的額外收獲是,他們與自己的孩子之間都有著非常好的交流與溝通。
大學時期是社會(此處主要指學校、老師和家長)向一個人灌輸基本做人道理和進行基本價值觀教育的最后機會,這個機會不抓住,受損失的將不僅僅是個人,還有家庭和社會。
第一步以真正的民主精神實施教育
家長要樹立有關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念和信心,并持續不斷地對孩子進行做人和做事的教育。
有些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碰到孩子的反抗,就對教育的可行性產生懷疑。現實中的確有不少孩子會有叛逆與反抗的表現,但是,這些孩子反抗的常常不是父母的教育,而是父母進行教育的方法。
從那些發展較健康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中可以看到,凡是懂得尊重孩子,真正為了孩子持續發展而非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行使控制權的父母,其孩子都是愿意接受教育和教導的。從操作上看就是:父母建議但是不強迫,教育但是不控制。父母在教育時要有真正民主的精神,相信孩子有權利并且有能力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從做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就是有關底線倫理的教育。這個底線倫理包括:不以任何理由傷害別人(大學生可能會傷害他人的情境包括宿舍關系,師生、同學關系,友情關系,戀愛關系等),不以任何理由做錯誤的事(包括考試作弊,違反學校紀律,拿別人的東西)。這是因為,沒有底線的人是以長遠的幸福做代價的,同時也因為,道德有很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是關乎孩子能否在學校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