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來源:網絡來源 2009-08-31 10:57:04
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動參與意識和勇于探索創新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實踐操作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擺、弄弄,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并能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這樣使他們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學習。例如:在5以內數的分與合教學中先讓學生拿出2個木塊,分成左右兩堆(1,l)。得到并學會用分與合組成。再讓學生拿出4個木塊。也要分成左右兩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樣,通過交流發現有三種:(1,3)、(2,2)、(3,1)。老師提問:“剛才大家每人又擺了其中的三種,誰有本領能把這三種分法一個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規律地找出來?”學生們互相討論,邊議邊擺擺弄弄。他們想出了好辦法,發現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左邊,每次移l個到右邊,就(3,l)、(2,2)、(l,3);也有的講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右邊,每次移1個到左邊,這樣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兩種分法都有道理,教師及時地給予表揚,同學們得鼓勵,主動探索的勁頭更足了。
二、實踐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
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知,實踐操作有利于促進學生左右腦協調發展。
三、實踐操作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
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展。操作不是單純的身體動作,而是與大腦的思維活動緊密聯系著的。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用多種方法數出長方體有6個面。這時,老師追問:“為了不重復也不遺漏可以怎樣數呢?”“逼”著學生思考,最后得出數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個面。
四、實踐操作有助于學生創新
一個人的實踐活動能力是其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擺、弄直觀材料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規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學會創造。
綏江縣田壩小學 楊傳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