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發展與“兩型社會”建設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0 22:48:49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同時,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所謂城市群,就是在具有發達交通條件的特定區域內,由一個或幾個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領若干個不同等級、不同規模的城市構成的城市群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核心內涵是把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降到最低,實現科學發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應妥善解決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化城市群,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城市群發展戰略。在經濟發展史上有兩種不同的發展觀,一種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另一種是追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與此相應,形成了兩種發展戰略,一種是增長優先的發展戰略,另一種是科學發展戰略。在城市開發初期,有的地方采取了增長優先戰略,依靠低成本(即依靠低勞動力價格、低資源價格及低環境成本)優勢擴張。這是難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在進入城市群發展即城市發展不斷成熟的階段之后,必須及時調整發展戰略。一是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二是完善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健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獎懲制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三是增強企業和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促進人們自覺履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責任,降低環境保護制度的運行成本,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城市群產業結構。城市群發展應按照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著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首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城市群發展離不開工業發展的支撐。在工業化進程中,面臨著產業發展與資源消耗的矛盾、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矛盾。如果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就會削弱發展后勁。因此,工業發展要以節約資源為原則,以保護環境為前提,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其次,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是一種較多地使用人力資本和勞動、較少地占有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的產業,比較符合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據統計分析,制造業單位增加值所消耗的資源約為服務業的3至4倍。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知識、技術密集程度高,對傳統原材料的消耗很少,對環境的污染很少,是典型的“綠色”產業、“兩型”產業。我國的服務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產值和吸納就業人數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明顯偏低。因此,城市群發展應著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再次,培育產業集群。城市群發展不僅僅是空間的擴展,同時也是產業的集聚。產業集群具有分工優勢、專業化優勢和規模優勢,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技術進步,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和集中治理環境。因此,應通過發展產業集群支撐城市群發展,促進“兩型社會”建設。
重視人力資本積累,構建城市群創新體系。“兩型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從依靠物質資源消耗轉向依靠人力資本積累。這也是城市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首先,城市群發展必須走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積累的道路。城市群發展不僅要合理配置物質資本,而且要合理配置人力資本。資源和環境是有限的,人力資本的增長則是無限的,因此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實現的發展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兩型社會”或“兩型城市”,需要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其次,努力開拓城市群人力資本積累的途徑。應大力發展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再次,構建支持城市群發展的創新體系。構建城市群創新體系,應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圍繞主導產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關鍵技術;發揮政府的作用,引導創新方向和產業發展方向,培育創新文化,建設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城市,優化城市群的創新環境。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