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中央一號文件:擴大內需最大潛力在農村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0 22:22:19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深。如何進一步擴大內需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去年11月,國務院出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決定將投資4萬億元擴大內需。據估算,加上各級地方政府的投資,總額將超過18萬億元。長期以來,我國農村一直處于投資不足、投資匱乏的狀態,農村的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工業企業、學校、醫院、村鎮建設以及各項服務設施等都存在巨大的投資空間。擴大內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要把“三農”作為投入重點。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對刺激經濟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固定資產的迅猛增長,也會增加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從長遠來看,擴大國內消費才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有力保障。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指出,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基礎支撐在農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在當前形勢下,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無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農村消費需求潛力巨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緩慢,消費水平偏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下降。就廣東而言,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為4490元,僅為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的1/4。2007年我國縣以下的鄉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55%,而縣以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占21%,這足以說明農村消費仍然明顯偏低,農村消費需求的潛力巨大。正因為如此,國務院出臺的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中,涉及到農村市場的至少有五項。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這無疑表明中央對擴大農村消費的重視程度。
擴大農村消費,首先要增加農民收入
如何才能進一步挖掘農村潛在的消費需求,有效地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呢?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很多,但基本的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費傾向。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顯然會高于城鎮居民,例如2007年城市居民的消費邊際傾向為64%,而農村居民則達到了71%。這樣,農民收入增加所帶來的消費需要增長,比城鎮居民增加同樣收入所帶來的消費增長大得多。由此,擴大農村消費,首先要增加農民收入。要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提供有力保障。隨著近年來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不過,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一些農民工就業比較集中的出口型企業遇到困難,從而導致農民工就業困難和返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尤其要重視解決好農民工的再就業和返鄉創業問題,最大限度減少因農民工失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只有解除農民后顧之憂,消費信心才會增強
農民的消費信心直接決定著他們的消費傾向。長期以來,我國在公共產品投入方面重城輕鄉,農村在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發展滯后。因此,要進一步增加對農村的公共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村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和社會保障,切實解決農村教育、交通、衛生、養老等群眾最關注、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農民不用擔心收入跟不上、小孩上不起學、有病無處醫、老了無人養等問題。只有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農民的消費信心才會增強。
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加大鼓勵農民消費的政策力度
在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方面,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市場建設,建設和完善鄉鎮農貿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快發展農資和消費品的連鎖經營。支持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建立區域性農村商品采購聯盟,用現代流通方式建設和改造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絡,擴大“農家店”覆蓋范圍,重點提高配送率和統一結算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此外,要加大鼓勵農民消費的政策力度。今年在全國范圍實施的“家電下鄉”活動,對農民購買彩電、電冰箱、手機、洗衣機等指定家電品種,國家按產品銷售價格一定比例給予直接補貼,并根據需要增加新的補貼品種。對“家電下鄉”活動,國家投以400多億元的政策性支持,估計帶動農村消費9000多億元。這項活動要開展得好,必須加強有關措施保障。正如中央一號文件所強調,要保證下鄉家電質量,搞好售后服務。加強農村市場監管,嚴厲查處坑農害農行為。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