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在城市幫助農民工市民化 實現6億農民小康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0 22:14:45
在大批農民工失業的形勢下,很多人都希望鄉鎮政府承擔起責任,將“返鄉農民工”留在鄉村“就業”。但是農民工返鄉,真的可以就地創業和就業嗎?真的是在建“蓄水池”嗎?
無論是先發國家還是亞洲“四小龍”,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過程中,都遇到過“經濟危機”,都經歷過階段性的大面積的工人失業,最終都是立足城市解決了工人就業和市民化。而將工人問題轉嫁給農村沒有成功的先例,只有失敗的先例,那就是菲律賓。菲律賓曾經是僅次于日本的亞洲強國,被歐美國家譽為“亞洲典范”,1960年前后,菲律賓遇到了我們今天一樣的工人失業問題,菲律賓軍政府強力推行土改,想將工人失業問題引入農村加以解決,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這是因為在現代化過程中,農業比較效益是逐步下降的,菲律賓工人的出路最終選擇了向海外“出口”勞動力,譬如做“菲傭”。
我國現在是8億農民為5億市民搞飯吃,這沒有前途。如果將失業工人引入農村加以消化,就會變成“9億多農民為3億多市民搞飯吃”的局面,更加沒有前途。農村的年輕人,做“餓死鬼”也會選擇城市,是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引導失業工人返鄉就業,不是在農村建什么“蓄水池”,而是在建“堰塞湖”。
立足城市幫助農民工市民化
財富集中在城市,農民工留在城市的就業機會比他們回鄉的就業機會更大。所以,立足城市解決農民工就業和創業,比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要現實得多。從資源配置的有效性考慮,集中資源在城市解決農民工問題、比分散資源到農村解決返鄉農民的問題要高效得多。
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可是,農民工失業問題一出現,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就異口同聲——“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就業。實際上,誰都清楚,如果“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有很大空間,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怎么會有70%之高呢?
農民工是勞動力,是財富的創造者,是消費者,是工人階級,是新市民,是公民,是國家主人。一個農民工在城市創造的價值至少比他在農村創造的價值高5倍,一個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消費至少是他在農村消費的5倍以上。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農民工市民化,就是最大的擴大內需。農民工市民化,就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最積極有效的辦法。
以“村民集體資本主義經濟”實現6億農民小康
未來30年內,中國人口高峰不會低于15億,如果像先發國家一樣現代化,農民占人口的比例低于10%,城市要生活13億多人,農民只有1.5億人。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速度驚人的快,很多資源已經不得不依賴國際市場了,但農民數還增加了2億多,總量高達9億多。即使今后每年城市化1200萬人,再過30年,中國的農民數量可能也不會低于6億,如果低于這個數,除了資源供應會嚴重短缺外,社會穩定也難保證。
鄉鎮以下的農村要留住6億人,并過上和市民差別不大的“幸福生活”,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所在。農民不能一股腦地進城,應該有序進城,進城的生活水平和沒有進城的生活水平相差不大。這就需要安排好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
中國農村是資源和人口矛盾極度緊張的國家,維持小農家庭經營,中國農民一萬年都不可能小康,只會越來越困難;依靠資本主導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產業化,讓“公司+農戶”大行其道,資本會很有效率,但農民一定會大量破產,會產生大量“流民”,社會就會亂成一鍋粥。
既要有很高的效率,又不出亂子,應當走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道路。在保留集體經營體制的同時,鼓勵發展村民集體資本主義經濟,可能是未來中國農村必然的選擇。集體資本主義經濟的核心,是土地成為集體經濟的資本,村民共享土地“農轉非”增值收益和資本化收益,農民分享農業產業化的全部收益。因為,只有這樣的制度選擇,小農才不會被逼破產,新農村建設——重點建設15-20萬個中心村(鎮)才可操作,鄉鎮以下才能夠留住6億人、并過上和城市市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生活。
中國的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是必須的,土地村民集體所有制是基石,農地使用權家庭經營是基礎,合作經濟和新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主流,城鄉居民國民待遇均等化是保障。這幾條是基本原則,都必須堅持。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