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史
來源:網絡來源 2009-08-30 16:27:11
一般認為,所謂瓷器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嶺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須施用玻璃質釉;瓷器燒成溫度至少要在1200℃左右。燒成的器皿質地堅硬,敲之能發出金石聲,成品的吸水率很低。如果按照這樣的要求,我國商代出現的刻紋白陶和薄殼白陶,由于原料質量的處理很不精細,胎和釉結合不牢,容易剝落,而溫度控制和火候掌握還不夠熟練,因此只能視為原始瓷器的出現。雖然不合瓷器的要求,即為瓷器的發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了東漢末年,可以認為已經發明了瓷器。這一個時期的瓷器多屬青瓷,胎質細膩堅硬,通體施用濃綠色的厚釉。這種釉已經不同于早期原始青瓷施釉薄、顏色淡綠的階段。青釉即石灰釉,它是我國傳統的瓷釉,沿用了幾千年,形成我國瓷釉的獨特風格。
我國白釉瓷萌芽于南北朝,發展于隋朝。到了唐代,河北內丘縣刑窯的白瓷,已經發展為青、白兩大瓷系的主流。當時著名的瓷窯除刑窯之外,還有江西景德鎮和四川大邑窯。1958年在江西景德鎮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據研究,白瓷胎含氧化鈣較多,燒成溫度已經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工藝方面又有新的提高,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燒瓷技術在室的成熟時期。在工藝技術上,對于選土、粉碎、淘洗、煉泥、配料、制胎、施釉、管火等都有明確的分工。這種生產的分工,既標志著瓷業的新發展,也促進了專門技術水平的提高。在宋代制瓷技術中,在河南禹縣鈞窯發現了窯變現象。釉中所含各種呈色元素鐵、銅等,在窯中燒制時,由于火焰的性質和溫度的高低的不同,所成的釉就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五光十色,光彩奪目,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單純色調。
明代的燒瓷技術,較之前代又有較大的進步。其突出表現是精制白釉的燒制成功。這種白釉由于所含氧化鉛和二氧化硅的成分特別高,并適量增加了氧化鉀的含量,所以瓷釉透亮明快,純白如奶。白釉質量的提高,為單色釉和彩釉的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燒瓷條件的另一個成就是彩瓷的出現。彩瓷有釉上彩和釉下彩兩種。在胎壞上先畫好花紋圖案再上彩,后入窯燒煉的彩瓷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窯燒成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繪,又要爐火烘燒而成的瓷叫做釉上彩。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明代成化年間出現了斗彩,嘉靖、萬歷年間出現了五彩。所謂斗彩,就是在燒成的青花瓷上加紅、綠、黃、紫等彩料后,再經爐烘燒而成的。所謂五彩,實際上不一定是五種顏色,而是包括紅彩在內的多彩瓷器。
瓷器這種工藝化學產品,在世界上以我國發明最早。遠在唐代我國的瓷器、茶葉和絲綢大量地經過海上和“絲綢之路”運銷國外,此后歷代都有瓷器向國外銷售。11世紀,我國造瓷技術傳到了波斯,后來又傳到了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1470年又傳播到意大利的威尼斯,歐洲才開始生產瓷器。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