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之謎新解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0 15:19:55
莎士比亞堪稱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戲劇詩人和創作天才,人們公認他代表著英語語言的巔峰,高山仰止,不可逾越。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現代英語。
然而莎士比亞在留給英國人乃至全人類寶貴文學遺產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不解之謎,以至于今天的人們仍然在為他究竟是誰而爭論不休。
不可思議的莎士比亞
在通常的記載中,莎士比亞出生于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的一個富裕家庭,曾在當地文法學校學習,13歲時家道中落,輟學經商。他沒有上過大學,所有必修的古典課程都沒有讀過。1586年前后,這個來自小鎮的默默無聞者到了倫敦,先是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后來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劇作家和股東。
然而,到倫敦后僅10多年的時間里,他就創作出了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其中就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亨利五世》這些驚天動地的傳世佳作,一躍成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家”。此后便一發不可收,一生中共創作過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
讀莎士比亞的著作,你能感受得到作者對事物的敏感與理解、作者思想深處的睿智,更能體會到作者博聞強識,對生活經歷有著非凡的闡釋。莎士比亞沒有在宮廷中受過教育,他父親是一個農村小鎮上的手套商販,但莎劇卻處處體現出作者對宮廷斗爭了如指掌,甚至對歐洲大陸國家宮廷內人們的舉止動作都描述得異常準確。莎士比亞從未踏出國門,但莎劇卻把異國風光描繪得栩栩如生。
這個人的學識非常淵博,有人做過統計,莎劇所涉及的學科超過25個,其中有些詞語涉及非常專業的領域,像一些法律用語、獵鷹用語等。這些詞語連英國人自己都感到生疏。他居然還使用了那么多海員生活詞語。在37部劇作中,就有5處專門描述沉船事件。這是一個農民出身、受教育程度非常有限的人能夠做到的嗎?
莎士比亞的詞匯量超出最有學問的學者或作家3倍以上!有專門研究者統計說,他的總詞匯量在15000個至21000個之間。其中有些詞語是變形結構,包括方言、行話,還有一些是他自創的詞語。當時一個普通體力勞動者所用的詞語不超過300個;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學者或思想家一般全使用的詞語在4000個到6000個;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詞匯很大,其所用詞語也沒超過8000個,其中還包括他自己創造的不少新詞。當時受到最好教育者,像一些貴族,如果又刻意追求使用超大量詞語效果的話,也不過只能靈活掌握9000個單詞。
可見這個沒受過什么教育的“莎士比亞”鐘愛使用大量詞語,他甚至在自己的劇作中創造出了1500到2000個新詞,一直到今天還活生生的英語中使用著。很多英國人現存使用著莎士比亞創造出來的詞語,卻根本不知道是出自莎士比亞。
無法消解的疑問
這個偉大的劇作家沒有留下任何手稿,唯一的手跡是幾個親筆簽名,潦草至極,甚至很難辨認,明顯是一個基本上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人寫的名字,有顫抖,有偶然涂抹,有亂加點、撇、捺、勾、斜、橫的不良習慣。
中國學者喜歡用“自學成才”來解釋莎士比亞的奇跡,可是這個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特色詞語用在16世紀的莎士比亞身上并不合適。當時的英國國策并不鼓勵小鎮上的居民自學成才。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疑問,比如莎士比亞是一名高產作家,但目前還未找到他生前收到稿費的任何記錄;莎士比亞在遺囑中特意提到,要把他睡過的第二張床留給妻子,卻沒有提到任何戲劇集和詩歌集。莎士比亞的人生是一部傳奇,但他的名字卻沒有出現在任何官方記載中。直到莎士比亞死后7年,他的戲劇作品第一次以《第一對開本》的書名結集出版時,里面才提到莎士比亞,而這時他的戲劇卻比他生前多了10000多字。
誰是莎士比亞
其實連英國人自己都說,在莎士比亞戲劇與莎士比亞本人之間有一道鴻溝,這道鴻溝形成了巨大的懸疑。
對莎士比亞真實身份的懷疑是從1700年開始的。當時有一個非常有學問的僧侶,他就在莎士比亞的家鄉附近搞研究。他盡全力找尋一切與莎士比亞有關的東西。他一次又一次下鄉,包括到鄰近的村里收集材料,卻幾乎總是無功而返,找不到任何有用的資料。在最有名的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居然毫無所獲!那里的人們對這個人根本不了解。關于他的年輕時代,抑或退休之后在鎮里的日子,根本沒有任何人能說出個子丑卯來。連他上小學時的事也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可尋。
這個小鎮上的居民大多是文盲,說的都是非常乏味而又幾乎令人聽不懂的文言。莎士比亞的父母也都是文盲,簽名時還要畫蛇添足地加上個X字母。那里的居民們把垃圾隨便扔到馬路上,鎮公所的人怎么勸阻都不見效。路邊的排水溝整日“臭氣熏天”。鎮上唯一的學校只有一個房間,卻連一本講語法的書都沒有。這里實在不像是一個偉大文豪的故鄉。從這時起“莎士比亞問題“真正產生。
今天,經過200多年的研究,仍未發現任何記錄表明他寫過任何東西,沒有手稿、詩、信、日記或任何出自他本人的文件。莎士比亞由律師口述的遺囑中也沒有提到文學遺產以及由誰來繼承的問題。
英美文學界很多響當當的人物對莎士比亞的身份表示質疑。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發表了4大頁質疑莎士比亞是否真實存在的文章,羅列了所有已知的事實證明自己的說法。
今天我們給莎士比亞以“詩人”桂冠。其實,所謂“劇院演員”和“寫劇本者”當時并不被人瞧得起,屬于“下九流”。就算寫“詩”是在追求藝術,但有才華的貴族離宮廷越近,就越不能公開地自由寫作,更別說出版了,當時英國派有專人控制和審查這件事。所以,也許莎士比亞只不過是某個愛好文學的貴族的掩飾身份。
揮動長矛者
于是人們開始在15世紀的英國貴族中尋找“莎士比亞”,其中人氣最高提是“培根”。
我們對于培根的了解一直局限于他是一個哲學家,對近代唯物哲學及科學的思想方法曾有過重大貢獻。他還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后來成了人人皆知的格言。他出身貴族,父親是伊麗莎白時代的掌璽大臣。不過很多人認為,培根實際上被史學界公認為英國歷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自稱終身末嫁一生保持女兒身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私生子。由于母子關系一度緊張,皇室也不希望伊麗莎白承認這個孩子。
據說,培根和朋友曾在英國開過一個劇院,叫環球劇院,真正的莎士比亞其實是這個劇院的演員。不便于發表宮廷劇的培根便借用了莎士比亞的名字,并把劇本創作所得的收入都給了他。這個“莎士比亞”顯然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并在他的名著《哈姆雷特》以及十四行詩中都有隱晦的表達。
培根年輕時曾經建立了一個專門崇拜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秘密文學社團。雅典娜深入人心的形象是;頭戴盔帽,右手執掌知識長矛,隨時準備擊打掌管無知的毒蛇。她被認為是“揮動長矛者”,正向無知展開一場“隱形”戰爭。
培根還獨創了一套加入社團的儀式,要求所有加入者必須行此儀式;頭戴盔帽,手執代表著筆的長矛,以此宣誓為全人類的進步進行“隱形‘的征戰。這個小團體的領頭人物就是”SHAKE——SPEARE“,——揮動長矛者,與后來音譯成的”莎士比亞’正相吻合。他就是培根本人,他認為自己是雅典娜在人間的代表。
這個小團體中的很多人都是劍橋生,后來成為英國伊麗莎白時期秘密文學活動的核心人物,他們隱姓埋名地創作著。正是他們將英語進行了最大限度的改造。他們引入大量的法文、希臘文、德文和拉丁文詞根,創造出非常多的英語新詞。
文學是美妙的,文學背后隱藏的故事也同文學本身一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