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學家-張大煜
來源:網絡來源 2009-08-30 14:25:33
張大煜,字任宇,1906年2月15日生于江蘇省江陰縣長涇鎮。他從小酷愛讀書,學習成績優異。中學畢業以后,考入南開大學,后轉清華大學。1926年張大煜和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等校學生發起組成大地社,該社由翟鳳陽負責,成員有葛春林、袁翰青、張大煜等十余人,他們經常探討如何“工業救國”和“科學救國”,并多次參加學生運動,為清華脫離外交部管轄,從留美預備學校轉為正式大學起到了一定作用。
1929年,張大煜于清華大學畢業,同年考取了公費留學德國和美國,他把留學美國的名額讓給了同學,自己赴德國德累斯頓大學學習膠體與表面化學,1933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回國以后在清華大學任教,歷任講師、教授。他在回憶文章中寫道:“雖然自己曾經有很大的抱負和雄心,想用學得的知識和技能為祖國服務,但是當時政府只把科學當作點綴品,哪怕是很小一點研究工作也得不到支持,……。”
1949年大連大學創辦初期,他任化工系教授、系主任,同時擔任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后改名為東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分所)研究員、副所長。1952年該所劃歸中國科學院領導,并先后更名為工業化學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他一直擔任所長。
50年代初期,張大煜緊密圍繞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需要的重大課題開展工作,在我國天然石油資源尚未開發的情況下,他組織和發展了我國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頁巖油加氫、汽油餾分環化制甲苯等研究,取得杰出成績,有些成果達到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隨著國家建設對科學事業發展的需要,張大煜在研究所的布局和發展上,及時提出了建議。經中國科學院批準,先后于1958年和1960年從石油研究所抽調科技力量,建立了蘭州石油研究所和太原煤炭化學研究所,他兼任這兩個所的所長,為促進內地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62年,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改名為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大煜在擔任大連化學物理所所長期間,跟蹤國外同學科的發展趨向,及時提供最新信息。他查閱大量文獻,經常到實驗室參加研究工作。他特別關心培養新生力量,對青年循循善誘、嚴格要求,不斷提高他們的學術研究水平,使研究室成為學術空氣濃厚、工作勤奮的研究集體.
1977年,張大煜調任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所任顧問兼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同時兼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顧問。他培植了嚴謹的優良學風,并為創建界面與光催化研究室,強化采油界面現象研究等新學科領域的開拓做出了貢獻。
張大煜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謙虛和藹,待人寬厚,善于發揮他人之長,深受同行們的崇敬,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組織和發展我國的人造石油、石油煉制、催化科學、化肥工業、化學工程、色譜、激光和相應的理論研究等方面都有貢獻。在膠體化學、吸附和催化作用、催化劑研究、水煤氣合成、表面化學研究等方面發表過學術論文30余篇。
張大煜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研究員,曾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等職。
張大煜為我國科研事業、教育事業和我國第一個石油化學和煤炭研究基地的創建與發展傾注了全部心血,做出了卓越貢獻。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