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鎮產業升級不能忽略文化因素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0 11:30:07
在最近舉行的古鎮燈博會和沙溪服博會上,不管是造型獨特的燈飾還是設計前衛時尚的服裝,無不透露出一股濃濃的“文化味”,受到了參觀者的青睞,在展會期間舉行的論壇上,業界專家紛紛指出:專業鎮的產業升級不能忽略“產業文化”因素,只有形成和諧的“產業文化生態”,專業鎮才能持續、深入地發展。 目前,中山市專業鎮形成的特色經濟蓬勃發展,但同時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開始顯現,細心者不妨思考一下,為什么同樣面臨改革開放和工業化浪潮,有些專業鎮紅紅火火,有些卻不能?為什么同樣是專業鎮,有些發展不斷深入,競爭力越來越強,而有的卻逐漸萎縮?其實,在專業鎮經濟發展的背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那就是———產業文化。
廣東省社科聯主席、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導顏澤賢曾表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具體表現為“文化產業”和“產業文化”的發展。所謂的產業文化,就是指產業所具有的文化,它不僅包含我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而更特指該產業所具有的“核心文化”,也就是說某一產業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發掘、形成的屬于自己的一種特有文化。
產業文化是專業鎮
走向成熟的標志
專業鎮主要體現為特定地理區域中的產品集中、企業集群、產業集聚。可以說,專業鎮的地理已隱含著區域品牌的內涵和要素,地理標志成為區域品牌的立足點。這是打造區域品牌的支撐條件和基礎。
產業集群是以區域網絡為基礎的產業體系,其主要特征是它的嵌入本土的根植性,即集群內部行為主體的結網和互動,表現為明顯的本土化和內生性,大量土生土長的中小企業扎根于本地,形成本區域的專屬性產業結構和要素集聚。
因而根植于產業群的產業文化就帶有本土性與區域性的特點,其文化共性也是區域一體化的基礎。比如古鎮的燈飾,因其具有文化共性:“提燈走天涯”的創業精神,宗族“宗枝奕葉”的發展模式,典型的“浪潮經濟”、“星期經濟”(古鎮的某些燈飾廠,幾乎每星期派人去香港看國外燈飾的款式,回來后立刻模仿和改造。因為同類產業的高度集聚,款式在鎮內流傳得特別快,以至有“香港燈飾一旦有新款,一個星期便可傳遍古鎮”的說法),這些文化共性反映了古鎮人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創新能力。
專業人士:古鎮產業文化已現雛形
在第六屆燈博會上,浙江一家酒店當場在琪朗燈飾展位訂購了一盞售價97萬元的手工玻璃燈,訂購者說,這盞燈“勝在設計和創意”,其實,在燈博會上,“勝在設計和創意”的燈飾雖然價格高,但屢屢被相中的場面并不少見。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古鎮燈飾初步形成的產業文化,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提升空間。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羅必良在“專業鎮發展與產業文化理論研討會”上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山初具產業文化雛形的,目前只有古鎮燈飾產業集群。他表示,美國硅谷形成了勇于冒險、不斷進取與互相合作的特殊產業文化氛圍;意大利傳統產業集群形成了以誠實與信任為核心、根植于本地的鄉土傳統與區域產業文化,日本大田灣形成了對專業化分工為基礎的穩定的合作網絡強烈認同的產業文化。這表明,國際上典型的產業集群的成功都離不開特殊的區域產業文化因素,而特殊的產業文化都與企業間長期形成的合作與競爭網絡有關。
從古鎮來說,燈飾產業起步于“一把螺絲刀” ,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其專業化分工已經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產業鏈。在古鎮燈飾企業中,配套企業就有1000家, 它們和成品組裝企業分工合作,配合密切,形成了完整的燈飾業產品鏈。古鎮燈飾形成的這種專業化分工、相互競爭、以信任與合作為基礎的產業文化氛圍,有效地降低了燈飾生產的總成本,從而轉換成燈飾業強大的競爭優勢。
壯大龍頭企業,提升區域品牌
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源動力,在新世紀對于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今天不僅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羅必良表示,由于產業文化源于產業的形成與發展,而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又與所在的區域緊密相關,從而使得產業文化表現出地域性與本土性特征,因此,打造區域品牌成為培育產業文化的重要選擇。
在中山,古鎮燈飾、小欖五金、大涌紅木家具、沙溪休閑服特色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深深地強化了專業鎮的國內外知名度,而專業鎮里的龍頭企業則成為提升區域品牌的最直接的推動力。前來參加服博會的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資深品牌顧問、品牌管理哲學博士鄺保英表示,把本區域內的企業扶植成國內龍頭企業,是樹立區域品牌最有效的舉措。“蒙牛和伊利兩大乳制品企業讓呼和浩特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中國乳都’,這表明了行業領軍企業對區域品牌塑造的巨大能量。”鄺保英建議,沙溪如果能誕生幾家全國休閑服龍頭企業,將大大提升“沙溪休閑服”這一區域品牌價值。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朱衛平也表示,把大企業留在本地或吸引過來,有利于塑造區域品牌。
政府應重點
扶持區域品牌
我市很多專業鎮已經頗具行業規模,但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導致在市場上競爭力薄弱,有時內部還會出現惡性的競爭。要打造制造業名城,還需要政府從宏觀上加強專業鎮特色產業文化建設,著力培育企業誠信文化、協作文化、創新文化。引導專業鎮企業開展企業文化建設,樹立以人為本觀念,提高企業凝聚力,塑造企業良好形象。
廣東省社科院企業管理與決策科學研究所所長林平凡在談到我市產業文化與區域品牌時,他很看重政府的協調能力,他認為,各級政府應協調行業協會和企業形成合力,通過集體商標的形式,把中小企業力量集中起來,整合資源,形成集團優勢,提高綜合競爭能力,從而打造出有地方特色和行業影響力的區域標識。對規模較大的產業集聚地的區域品牌要重點扶持,并從資金、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扶助。
他認為,以國際化為立足點,以產品質量、原材料管理、生產管理、銷售服務、形象標識和人員培訓的全面標準化技術性支撐,以歷史文化為重要內涵的區域品牌,有利于區域內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整合,從而使區域品牌高起點進入市場。
產業文化還需政府主動培育
產業文化,就是一個區域的某個產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企業間所形成的一種關系,一種聯系。良性的產業文化是一種專業分工明確、企業之間高度信任的合作關系。比如,我們對“意大利的服裝”有好感,重要的原因在于意大利的服裝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講究設計和質量、永遠站在時尚前沿的產業文化。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前來古鎮采購的商家,不僅是沖著某個企業而來,更是沖著“古鎮燈飾”這一 “大品牌”而來。這就是產業文化的魅力。
由此觀之,產業文化是一種無形資產,屬于區域內的企業共同擁有。不過,區域內的單個企業卻并沒有打造產業文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單個企業的主要目標是生產和盈利,產業文化這一大環境說到底還需要政府主動培育。
政府在打造產業文化的過程中,要避免幾個誤區。首先,產業文化不等于企業品牌。打造多個企業品牌是形成產業文化的一種手段,但有了品牌并不等于有了產業文化。其次,產業文化不等于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在企業內部形成,單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對產業文化的影響較弱。最后,產業文化不等于創意文化。很多人認為,將企業的產品加入一些創意和文化元素,就賦予了這一產業文化味道,就成為了產業文化,這種概念也是比較狹隘的。
政府在發展產業文化方面不妨從大處著手,努力營造寬松、自由、公平、公開的環境,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引導企業形成完備的產業鏈,讓產業文化發揮更大的“威力”。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