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教學]如何讓文學名著重現親和力
來源:本站原創 2009-08-29 18:15:06
如何讓文學名著重現親和力
一、文學名著,你為何讓我黯然神傷?
據了解,在當今中學生群體中文學名著的閱讀情況不容樂觀。不少學生反映,高中三年下來,他們從未讀過一部完整的文學名著,對于一些名家經典的了解,也僅限于語文教材中所提到的那些。
對這種情況,其實已經有不少人在分析研究了。有人說這是受我們現在所處的媒體迅速發展、快餐文化盛行、文化泡沫泛濫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當代中學生閱讀品味和閱讀能力欠佳、整體文化素質有待提高造成的,等等。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是否應該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呢?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來談兩點看法:
第一,古今生活形態差異帶來閱讀體驗障礙。由于時間的推移,一些文學經典中所描繪的生活形態與現代生活形態尤其是中學生所認同的生活形態差異較大。于是,閱歷尚淺且無充分閱讀經驗積累的中學生在看待一些名著里所描述的人和事時,難免會覺得索然無味。
第二,不恰當的閱讀定位造成閱讀審美疲勞。有些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學名著時很容易犯閱讀定位不恰當的毛病。他們往往忽視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忽視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忽視學生閱讀的個體差異,漠視學生的經驗世界,對經典名著進行不切實際的閱讀定位。例如,《紅樓夢》作為一部豐碑式的經典著作,許多名人對它的評價往往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說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偉大著作,說凡是中國人就不能不看《紅樓夢》……于是許多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紅樓夢》時,動不動就把這些名人的話搬出來,似乎這樣做就能增加學生閱讀《紅樓夢》的緊迫感與使命感,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帶著如此艱巨的閱讀使命,學生怎能感受得到閱讀的樂趣呢?
二、個性化探究閱讀,還原經典名著生活形態
不管多么偉大的作家,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在當時一定是鮮活的,充滿了生活氣息。可一旦被尊為經典,被人或有意或無意地神化了的時候,那些鮮活的東西就慢慢被沖淡了,作品連同作者漸漸地會以一種神圣的乃至有點冰冷的面目展現在許多普通讀者面前。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所占比例是較大的,但當代中學生對其熱情并不高。問到原因,他們會說,魯迅的文章太深奧了,我們看不懂。再問他們對魯迅的看法,他們則會說,魯迅太偉大了,不是我們一般人能走近的。
然而,只要我們翻開現代文學史去查閱一下魯迅的生平資料,就會發現,魯迅是一個平常得可以讓人感覺到他的心跳的人。尤其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與其他文人的論戰,他對反動勢力的痛斥,讓我們感覺魯迅活得是那么的痛快瀟灑,那么的酣暢淋漓,那么的熱血沸騰。他就是一個真實的人,哪里像一尊佛,只會給人以冰冷威嚴的感覺呢?
所以當現在的學生漸漸對魯迅的作品產生隔膜的時候,我們很有必要引導他們先通過探究去了解魯迅的生活世界——那種富有人格魅力的生活形態,讓學生感受到一個鮮活真實的魯迅,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一個愛憎分明的魯迅,一個并不完美而同樣有缺點的魯迅。
三、個性化探究閱讀,一種“以人為本”的閱讀
“以人為本”是當代教育者應樹立的基本理念。閱讀,作為一種最基本的文化交流方式,也應以“立人”為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有文化修養、有思想觀念、有獨立人格的“讀書人”,而不是面目模糊、缺乏個性的“工具”。所以我們要始終牢記一點,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們在閱讀興趣、閱讀儲備、閱讀習慣上存在很大的差異,要想使閱讀成為人人向往、人人樂此不疲的行為,必須要正確面對并分析這種差異。
基于閱讀個體的差異性,探究閱讀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對癥下藥”。“對癥”就是指對閱讀個體的分析研究,“下藥”就是對閱讀內容和閱讀方式的判斷選擇。對于作為閱讀個體的學生,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而應深入研究,扮演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自己的閱讀水平、閱讀心理,準確把握自己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然后制定切合自身實際的閱讀目標和閱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