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學的誤區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9 15:49:22
每次看到報刊雜志對海外作者的介紹或評論,尤其是女作家,總是免不了這么一句:“職業女性,博士(或碩士)……”每當看到這些就讓我皺眉頭:這些和寫作有關系嗎?
這對讀者是一種誤導,尤其是對大陸的讀者,以為海外都是“高知”們在寫作,“起點”豈不是很高?豈不都是陽春白雪?而對海外作者來說,這其實也是一個誤區:難道寫作的人必須是博士碩士?只有他們才能寫出好作品?職業女性動筆就是作家?
寫文章,不管寫什么,必須要深入生活,才能體現生活,反映人們的真實心態以及社會矛盾,才能打動人心,留給人們思考,才有不朽的可能。
還有些人認為海外作者寫的都是海外的故事,比如怎么奮斗,怎么融入主流。其實這是走偏了,老舍當年在美國寫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一系列優秀作品。并不是只能反映海外華人的故事,而是因為身在國外,才有可能把國內的社會看得更清楚,沉淀得更徹底,也就反映得更深刻。
海外寫作的人很多,但大多數是因為對母語的渴望,在釋放自己個人情感的同時,尋找一種共鳴和寄托。這并沒有什么不對,可是這絕不應該成為海外文學的發展方向,否則永遠只能成為一株短暫而沒有長久生命的花。
我想,寫作的人應該跳出個人的圈子,有一種責任感,而不是一種只用博士碩士打入所謂文學界的名譽感。
美國每年年底都會出版《美國最佳短篇小說選》,這是從百余種北美發行的文學刊物中選取的二十篇優秀作品。在《2006美國最佳短篇小說選》中,我欣喜地發現有兩篇作品講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故事,故事發生在中國大陸,一篇是美國作者寫的,另一篇的作者是華裔。他們寫的都是中國當今的社會問題和現象。“純粹中國”占了美國優秀短篇的十分之一,這難道不說明一點問題嗎?難道不是對海外作者的一種鼓舞嗎?
優秀作品沒有國界,我們大可不必拘泥自己的寫作主題,但是必須把握社會的命脈,把“自己”忘掉。對于海外作者來說,如果不去關注那些博士碩士、職業女性等等的頭銜,專心關注歷史發展、社會的演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出現不朽的作品。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