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還有多少"遺產"(二)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9 15:43:15
影視“遺產”
絕大多數作品未被發掘
皇冠版的《張愛玲全集典藏版》共有14冊,單是《傳奇》里的小說就有15篇,但是目前被改編成影視劇的只有五部。“張愛玲”在影視業的發掘潛力,其實比出版業要大得多。
改編電視。
三部“大戲”都遭非議
瓊瑤一向游走在影視劇和小說之間并游刃有余,丈夫平鑫濤坐擁張愛玲小說的出版代理,但是瓊瑤從來沒有拿張愛玲作品改成影視劇,足見改編張愛玲作品的難度。金牌編劇鄒靜之出馬改編的《傾城之戀》,一樣不受張迷們待見。
鄒靜之說,自己的《傾城之戀》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大戲”。一位影視制作公司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鄒靜之這樣的處理也有其苦衷:“張愛玲小說以中短篇居多,改編成電影很容易,撐出一個電視劇來一定得加新內容。別說是《傾城之戀》了,連長篇小說《半生緣》改成電視劇也要注水。”這位業內人士更進一步表示,雖然“張愛玲”是一大賣點,但是改編她的作品一直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此,到現在張愛玲作品改編的三部電視劇《半生緣》、《金鎖記》、《傾城之戀》都擴充了挺多內容,但是反響不佳。
改編電影:
只有四部搬上銀幕
除去張愛玲為香港懋業電影公司寫的電影,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有四部:《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以及讓湯唯名聲大噪的《色,戒》。這些電影對于小說原著都沒有突破性的改動,基本按照“忠于原著,稍加雕琢”的思路拍攝,都大獲成功成為經典。
許鞍華拍攝的《傾城之戀》(1984年)、《半生緣》(1997年),其搭檔關錦鵬拍攝的《紅玫瑰與白玫瑰》(1994年),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式拍法,在光影和畫面上著力營造老上海氛圍,如此便取得不錯口碑,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更是捧回當年金馬獎五項大獎。
衍生商品
“張”字招牌待擦亮
衍生影視劇:
無人敢當“張愛玲”
以張愛玲為主角的電視劇,目前只有劉若英《她從海上來》一部,拍攝于2004年,并未引起強烈反響。劉若英雖然一直是知性文藝的形象,但是和張愛玲的形象還是差距太大。劉若英嬌小又低眉順眼,演起孤傲囂張的張愛玲實在是撐不出場面。有張迷表示:“實在想不出誰能演張愛玲。”
這也是電視劇制作方的難題。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其實這幾年倒是有很多人想要拍張愛玲的故事,但是選角上就卡住了,張愛玲擁躉眾多,連很多導演都帶著膜拜心理看待她,選不出合適的演員來扮演她。胡蘭成也是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編劇處理起來會相當棘手。因此,到現在也沒多少人真正拍個“張愛玲傳”出來。
衍生書籍:
“張冠”多是“李戴”
目前市面上關于張愛玲生平和戀情的書籍數量驚人。在網上搜“張愛玲”,除了張愛玲作品,其他“周邊書”竟然有200多種,這些書名里多帶著“胡蘭成”三字,還有不少書講的是舊上海風情或掌故,但是都喜歡在書名里加上“張愛玲”,以博一個好銷量。遺憾的是,這類書往往是粗制濫造之作。相比起這些講述張愛玲生平和戀情的“周邊書”,更讓張迷難以接受的是將張愛玲和美食、老街、舊上海廣告相聯系出書,實際內容和張愛玲一點關系都沒有。
-專家說法
開發張氏“遺產”
要突破張愛玲
與張愛玲有關的文化產品眾多,從許鞍華到關錦鵬,“照本宣科”是主要的創作方式,甚至連林奕華的《半生緣》也不能免俗。究竟是張愛玲的作品讓人太難發揮,還是創作者的思路受限?有所創新的是兩部舞臺。骸都t玫瑰與白玫瑰》和《靜安寺路192號6樓》,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突破張愛玲”,重新組合再度創作。
舞臺劇《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導演田沁鑫接受采訪時指出,拍張愛玲的作品,不能拘泥原著,必須要有突破。在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田沁鑫用了兩個振保,兩個嬌蕊,兩個煙鸝。被評價為“解碼張愛玲之后重新編碼”,令觀眾耳目一新,成為張愛玲作品成功改編的代表。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