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中國古代犁的演變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9 14:02:22
《中華農器圖譜》一書科學地、系統地展示了一萬年來我國各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所發明和使用的農器的演變軌跡,堪稱我國多年來農器考古發現與科學研究的總結性著作。借討論會召開之際,我想就我國古代犁的演變談一點意見。
中國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石犁。黃河流域在今河南、山西境內發現了仰韶、龍山文化的石犁;在長江下游包括今江蘇、浙江、上海一帶發現了崧澤、良渚文化的石犁;在華北的內蒙、河北北部、天津等地發現了紅山文化的石犁。此外,東北吉林等地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石犁。這些石犁形狀呈多樣性,有杏葉形、桂葉形、三角形、舌形、矛頭形、鞋底形;大小有長10幾厘米至50厘米不等。時間上距今約在七千多年至四千多年之間。
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除石犁仍然盛行之外,發現了八件銅犁鏵。其中江西新干商墓出土兩件;山東濟南發現一件商代銅犁,并有明顯“使用磨損痕跡”;解放前陸懋德家藏銅犁鏵一件(河南陜西間出土);浙江紹興、長興各發現一件銅犁鏵,其中一件長18.2厘米;云南呈貢天子廟發現了兩件銅犁鏵,一件長27.6厘米。這些銅犁鏵的出現為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供了條件。
戰國秦漢時期,鐵犁普遍使用。戰國時,河南、山西、陜西、河北、山東都發現了鐵制犁鏵冠。其中河南輝縣固圍村二號魏墓發現的一件,一邊長17.5厘米,一邊長18厘米,兩翼距23厘米。秦代鐵犁鏵有尺寸記載的發現三件,以臨潼陳家溝遺址發現的一件為最大,犁高(長)38厘米,兩翼26.8厘米。
兩漢時期,鐵犁的發展不僅很普遍,而且水平更高、更完備。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幾點:一是犁頭是由犁鏵冠、犁鏵、犁壁三個部件組成的。犁壁又有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二是犁有大、中、小三種:大型鐵犁鏵一般長、寬均達30厘米以上,最大的長、寬達40厘米以上;中型鐵犁鏵一般長、寬均達20厘米以上;小型鐵犁鏵一般長、寬達10厘米以上,或平均達十幾厘米。上述三種犁鏵中,中小型兩種犁鏵應都是一條牛拉的犁;大型犁鏵應是漢武帝時推行的“耦犁”,是兩條牛拉的犁,其主要作用是開溝,乃是實行“代田法”時推行開的。漢代的犁是部件完整的長直轅犁,對后世影響深遠。
魏晉南北朝的犁與漢代的犁基本相同。這表現在:其一,犁頭仍是由犁鏵冠、犁鏵、犁壁三個部件組成。犁壁的四種形狀依然是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其二,犁的大小仍然分大、中、小三種;大型鐵犁鏵仍是一般長、寬均達30厘米以上,40厘米以上的考古未發現;中型一般仍為長、寬達20厘米以上;小型仍是長寬十幾厘米,或是平均達十幾厘米。其三,鑄造鐵農具所用鐵的材質、功能也完全相同,據河南對考古發現的戰國、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鐵農具材質化驗分析說:“戰國早期已采用鑄鐵脫碳的新技術,而到漢代基本規范化和普及化,并且又有新的提高,這種新技術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對鐵農具所進行的“硬度和抗拉強度的研究”表明,“漢代比戰國提高一倍左右,耐磨性、韌性和抗沖擊能都有提高。而魏晉南北朝的鐵農具在硬度和抗拉強度方面和漢代則基本相似。南北朝時期,在北齊統治地區曾出現使用方便的“蔚犁”,但這種犁僅在局部地區使用,而且構造不明。從上述情況看,魏晉南北朝與漢代的犁基本情況相似,沒有什么顯著變化。
漢代以后,中國鐵犁又一次大的變化出現在唐朝,這個變化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唐代的鐵犁鏵銎部較大,鏵的前部較薄而省去了犁鏵冠。這就是說唐代的鐵犁鏵是犁鏵與犁冠的合一,減少了部件,使用更為方便簡單。二是出現了曲轅犁。曲轅犁有長、短之分。晚唐陸龜蒙《耒耜經》中所說的江東犁,轅長九尺,犁從頭到尾長1.2丈,應屬長曲轅犁。陳文華發現的“出土于河南洛陽的唐三彩胡人執犁俑”才是短曲轅犁的代表。元代王楨《農書》中所列犁的圖形,也是短曲轅犁。短曲轅犁再經部件的并組簡化就成了解放前后個體農民所使用的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