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批評而起的“病”
2009-08-29 14:01:54網絡資源
因承受不起批評而生病,聽來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確是事實。研究發現,孩子發生的某些疾病,只要父母調整一下不良的教養方式就能得到緩解。
案例:苗苗是二年級某班的班長,一天在上體育課時,受到老師的批評,當晚就出現了胸悶、氣短、不想吃飯等癥狀,父母領他去醫院就診,醫生懷疑她得了心肌炎,住院檢查一個月,卻一無所獲,但癥狀卻有明顯好轉。就在出院的時候,苗苗的雙腿又不能站立。父母再次把她帶去醫院,經過仔細檢查,醫生判斷她患的是一種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癔病。
癔病沒有器質性基礎
醫學分析:癔病又稱為轉換性障礙,是由明顯的精神因素,如生活實踐、內心沖突或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組疾病,表現為急起的短暫的精神障礙、身體障礙(包括感覺、運動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些障礙沒有器質性基礎。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遺傳。此外,情感豐富、暗示性強、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性格特點也是癔病的易患因素。兒童癔病多見于5~10歲的女孩,多有家庭不和、教養不當、父母過分溺愛等原因,造成孩子任性自私、好顯示自己和暗示性較強的性格。臨床表現形式與年齡因素有明顯關系。學齡前的孩子多表現為情感暴發、躺地打滾、哭鬧抽搐等,以引起父母的關注。每次發作,要求得到滿足之后,會反復出現類似發作情況,使異常行為模式化地固定下來。
提示:父母平時要給孩子提供意志鍛煉的機會,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家務,創設有一定難度的情境,讓孩子在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意志和品質。并要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提高社交技能,從而體會到平等與公正,更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無法宣泄而導致疾病
心理分析:孩子通過患病得到益處,雖然身體上得了疾病,但被壓抑的本能意愿卻得到一定的滿足,減少了她的心理焦慮,有病還能得到所愛的人的關注和同情,并且可以逃避或躲開某些困難的情境或任務。苗苗被老師批評后,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出現,包括憤怒、羞愧、尷尬、不滿等,但她無法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緒,因此,當晚出現的一系列癥狀,可以解釋為抑郁的表現。隨之入院,使她暫時逃避和回避了她不愿面對的困境,就在出院的時候,雙腿又不能站立,是因為她又要面對現實了。這種現象就如同弗洛伊德的觀點,沒有得到滿足的本能愿望和沒有解決的心理沖突又被壓抑,是造成神經癥的基礎。
提示:父母要給孩子安全、自由地表達內心感受和情緒的機會,哪怕這種表達是不合你的要求。然后再幫助孩子進行情緒和感受意義的分析,這種分析是孩子自己的,而不是父母強加給他的。讓孩子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缺點,才可能使自己不斷完善。
讓孩子學會自我評價
教育分析:家庭生活中,父母對于孩子要有要求,但是不能苛求,對于孩子出現的一些小問題要保持寬容的態度,平時應允許孩子犯些小錯誤,但是需要不斷地減少錯誤。當發現孩子情緒低落、不愛說話等狀況時,要用一種不太急切的聲音詢問:“怎么了,發生什么不開心的事情?”在孩子告訴你事情經過的過程中,要做到不插嘴、認真地聽,這樣的態度表示了對孩子的重視。如果用輕描淡寫的方式想讓幼小孩子忘記不開心,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提示:生活中,父母要通過事例,讓孩子建立“每個優秀的人都有弱點,而弱點并不影響別人對他的看法”的觀念;如果孩子受到批評后,父母不妨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譬如“你認為老師為什么會批評你呢?”“老師一定會對她喜歡的孩子要求高,是嗎?”讓孩子在接受批評之后仍能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和積極的態度。父母還應及時與老師交流孩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