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時代 問政于民亟待規范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馬九器 2009-08-29 11:01:36
所謂“堯懸諫鼓,舜立謗木,聽采風謠,惟曰不足”,說的正是古代朝廷對民意的種種征求方式,尤其那些搖著木舌銅鈴的采風官,常常走街串巷聽取民意,更成為一道靚麗的歷史風景線。可見,即使在久遠的蠻荒時代,“問政于民”就已被發現是人類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要素,盡管實質上民意在封建王朝時代始終是一個配角或龍套。
直到進入現代文明社會,民意才真正從歷史的配角向主角轉換。當下的中國,正進入一個民主勃興的時代,民意在社會舞臺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林林總總的“問政于民”似有舞臺主角的走勢。從《物權法》到新醫改方案,從《個體工商戶條例》到《工傷保險條例》,琳瑯滿目、目不暇給,全部躬身而行、問政于民,民間也是眾說紛紜,特別是前不久教育部剛剛公開的 《通用規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里面涉及到44個漢字的整形,更是引發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全民大討論。
無論網絡民意還是社會輿論,在“問政于民”、意見征求的井噴初期,往往不約而同地把最美妙的語言廉價送了出去,從那些激動人心的留言中、評論里,能看到一顆顆怦怦跳動的公民之心。那種情形很有些當初價格聽證會面世的情形,剛剛從聽之任之的價格時代迎來價格聽證,公眾仿佛終于可以“扼住價格的咽喉”,哪有不歡呼雀躍的道理。然而,隨著價格聽證會的一路開來,鬼使神差的,聽證會竟然走上了“漲價會”的軌道,如此歪嘴和尚念經,只能一點點蠶食價格聽證背后的民主、民意和法治精神,越來越為輿論所詬病。當下司空見慣的問政于民、意見征求,在經歷了最初庶民歡呼的階段后,也漸漸若隱若現一種“ 價格聽證會”的氣味。
以教育部的這個漢字整形意見征求為例,在公開十多天后,無論是大型門戶網站的調查還是各類媒體的抽樣調查,都顯示反對聲大大壓過支持聲,然而教育部的有關負責人卻透露:他們收到1500條意見,67%%的同意。這是不是有種“價格聽證會”的味道?盡管開誠布公、廣開言路,盡管問政于民、聽取民意,但民間和輿論的普遍反應卻和部門的意見征求結果大相徑庭,此種差異,只能讓民間慨嘆:我們又“被支持”“被同意”了。教育部的這次意見征求,反映出當下“問政于民”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征求有余公開不足;何為民意亟待規范。但見轟轟烈烈的民間表達,卻看不到相關部門對通達內部的民意實況進行全方位公開,公眾最后并不知道真正的民意匯總究竟是什么樣子,更不知道紛繁聒噪的民意合唱中,究竟哪些才是真正有助于制度建設的民意。這就給大眾留下一個 “會不會暗箱操作民意”的巨大想象空間,而想象從來都是質疑和謠言之母。
不僅是教育部的此次漢字整形意見征求,現在很多中央部委、很多地方部門都順從時代的民意需求,紛紛開門立法、征求民意,但也常常走入相似的誤區:重征求輕公開,重形式輕規范。因為成千上萬的網民之所以有表達欲望,就是期待自己的表達能夠影響政策和法律制度的最終制定,就是期待在文明社會里的公民不再人微言輕,而這種期待能否得到滿足,就需要“問政于民”公開透明,在程序上保證公眾能清晰看到民意的真面目,最終篤信“民意影響建設”的邏輯,從而更熱情地投身于公共行為和社會建設當中。一旦這種期待一次次在模糊中落空或在不知所以中淡漠,終究削弱的是民眾的表達欲望、削弱的是問政于民意見征求這一善政的基礎。
由此,問政于民亟待制度的規范和保障,以一套科學剛性的程序保證民意征求“虎頭豹尾”,力避“虎頭蛇尾”,這是民意能否真正扮演現代文明社會舞臺主角的重要推力。哲人告誡人們:正義不僅要實現,還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我們也可以說:民意不僅要實現,還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