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2006年經濟工作的任務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9 10:54:23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深入分析了“十五”時期經濟社會工作的成就及經驗,全面總結了2005年的經濟工作,具體部署了2006年的經濟工作。
任務1 :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
[解讀]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重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單一的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弱點和缺陷,為了實現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增強綜合國力、有效緩解經濟社會矛盾,需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任務2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
[解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地位的大問題。因此,解決好“三農”問題,必須始終不渝地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意味著我國以城市建設為主的投資方向,已經轉為更加重視農村建設,這也是由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地位所決定的。2006年國家將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道路、飲水、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增加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投入。”同時,在近年來減負的基礎上,2006年全國將取消農業稅。這次會議還提出,要切實深化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
任務3 :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解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商品競爭力的關鍵,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是適應經濟全球化下激烈競爭的客觀要求,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保護國家的經濟安全。這次會議提出一系列促進創新的政策,強化創新意識、完善創新機制、培育創新人才,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任務4 :大力節約能源資源,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解讀]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時,只有以對規律的認識為基礎,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蔑視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不僅辦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受失敗。推進能源資源節約,既是緩解能源資源供求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遵循客觀規律,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06年降低能耗提出明確的指標要求。這樣做,主要是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發展速度。會議在強調抓好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治理,著力解決涉及老百姓利益的環境問題的同時,將環境保護納入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公布考核結果。這體現了中央正確處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任務5 :繼續推動東中西良性互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解讀]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客觀實際,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這體現了中央用聯系的觀點來解決發展問題,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在堅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的前提下,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這不但有利于改變中西部地區的落后面貌,東部地區再上一個新的臺階,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而且有利于發揮區域優勢,形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空間,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增添活力和后勁。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重大舉措,也是我國建立平等、團結、互助民族關系的需要,體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
任務6 :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
[解讀]根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對國家政策適度微調,推進體制改革,以便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消除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根據這次會議精神,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培育消費熱點、改善消費環境將是2006年擴大消費的政策取向。一些擴大消費的措施,諸如減輕普通居民住房及汽車消費的稅費負擔、停止對小排量汽車使用限制等等有望出臺。這些舉措將會進一步“燒旺”消費市場,增強消費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
任務7:積極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解讀]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經濟工作要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這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發展國民經濟的現實需要。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連創新高,全年將接近1000億美元,巨額貿易順差帶動了外匯儲備的超常規增長,極易引發國際貿易摩擦。針對這一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這意味著我國將逐漸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控制減少中低端產品的出口數量,重視對進口技術和產品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任務8 :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解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強調了黨和政府要為人民辦實事,強調了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由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充分體現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了國家機關對人民負責活動原則,這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按照部署,從2006年開始,國家將用兩年時間在農村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農村衛生體系建設、城市社區衛生發展將被擺上突出的位置,同時,國家還將大力整頓和規范醫療服務秩序;就業、社會保障工作的重點仍是解決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和重組改制關閉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問題;在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工作中,將更多地向低收入者傾斜,隨著改革的推進,分配調節力度的加大,分配領域出現的突出矛盾將有所緩解。
【高考瞭望】2006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就是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八項任務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發展觀,必將是2006年高考政治試題要求考生重點分析的問題。當然,在具體設計試題時,可能還會涉及中央及各部委的具體政策或各地的典型事例。同學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結合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有關的時事政治對“八項任務”作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