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理念 提高復習效益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9 09:57:07
本人在長期擔任高三政治教學工作,尤其在高考復習過程中,總感到教師教得太累,學生學得太苦,“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能”。究其原因:“大而全、小而全”,重復建設。表現為:
(1)復習知識:不論輕重主次,全面周密,到邊到角,包羅萬象,都要求學生掌握記住。實際上學生很難全部記住并理解消化。教師感嘆——基礎知識差;
(2)能力訓練:不論天南地北,東城西城,成本成套,不加篩選地對學生輪番反復轟炸,所謂熟能生巧。于是,學生亂做一氣,教師亂講一通,師生陷入茫茫題海中掙扎。至于每次訓練的目的是什么?著重訓練哪類問題?何種題型?哪項能力?效果如何?一片茫然。教師又感嘆——學生解題能力差,規范性差;
(3)講解專題:宏觀博大,面面俱到,X個層次,Y個角度,生怕準備不周,學生則記筆記,背筆記唯恐記不全,苦不堪言;
(4)更有第三輪、第四輪,根據《考試說明》對知識點機械簡單化地重復羅列,再復一遍,或選擇所謂“重點”,再習一遍。教師講得索然無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等等,這樣的復習效益能好嗎?
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復習(1)有明確、科學、高效的復習理念指導嗎,是否存在盲目性?(2)幫助學生篩選抓住了學科的主干知識嗎,綱不舉則目紊亂。(3)幫助學生進行了明確而有意識的專項能力訓練嗎,否則,當然只能是“能力立意”高考面前的“低能兒”。(4)幫助學生在訓練后,總結整理,認識和把握了解答各類題型的規律性嗎,否則,學生只會在考場上“散打”而無邏輯“套路”地亂答。
文綜測試強調考查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整體把握,更注重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測試,即“能力立意”,注重培養學生思考,知識遷移,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教育理念。這就對我們的教學復習提出兩個基本要求:一是知識的整體把握;二是以人類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經濟、政治、人文、環境)為中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據此,為適應新高考的要求,我們必須更新復習理念。我認為高考復習應堅持“主干知識統率——專項能力訓練——總結一般規律”的策略,有利于實現“減負增效”。
第一輪復習:目標是實現學生對學科內容“在主干知識統率下的有序儲存”。即引導學生根據學科主線、內在邏輯篩選出主干知識,在此統率下建立知識的網絡化結構,編程序代碼分區存儲到大腦硬盤中,以便應用時能快速提取或鏈接。
哲學常識分為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人生價值觀、社會歷史觀五個板塊;24條道理為經線;基本概念/世界觀/方法論/應用題例為緯線,網狀存儲。政治常識則可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國家意志和以人為本”為主線,引導學生篩選主干知識框架。經濟常識則可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以人為本”為主線建構主干知識網絡。這樣可大大減輕學生負擔,且理論知識的眉清目秀,有利于分析解決問題時有效提取、整合、遷移。
第二輪復習:堅持“實際問題聯系理論知識”的原則,著重培養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如果說第一輪復習“主干知識有序存儲”類似于中藥鋪里的“藥材合理排序”,那么,第二輪復習則是引導學生“當大夫診斷、開方、取藥治病”。具體說:
第一層面:了解社會上正流行的“疾病”。即當今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環境、人文等方面眾所關注的主要熱點、焦點問題。可堅持用“國家意志體現”和“以人為本”為導向加以篩選,設為考試題“背景材料”、“新情境”。如:科學發展觀、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人民銀行自94年以來于今年10月首次提高存貸款利率等。
第二層面:分析“病因”、找出“癥結”所在。即分析實際問題的成因及認識其影響或危害。透過現象抓住問題最本質、關鍵的角度,找到“治病”最佳切入口,設為問號,訓練學生審題、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分析專題時應堅持“高起點、低落點”,“大背景、小切入”原則,微觀具體、以小見大地反映國家意志和人文關懷。忌宏觀抽象、空泛教條式談論。
第三層面:對癥下藥“開藥方”。即運用歸納、演懌等科學思維方法,思索探求解決問題的措施、方案。訓練學生從存儲知識硬盤中提取、遷移、整合、應用相關知識的能力和有條理有邏輯地組織答案的能力。
第四層面:從常見或典型“病例”中總結、整理“治病”的一般規律性,形成自己的“醫術”。即經過一段時間專項訓練后,總結概括出解答常見或典型試題的規律性思路、方法、步驟,形成自己的技能或者說有一定套路的應試解題秘笈。
如,政治常識中常見設問:材料體現什么道理或黨和國家為什么這樣做?舉例——“為什么堅持‘以人為本’(關心民工權益)?”“加強生態建設體現了政治學什么道理?”若問“黨”,則答(1)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2)黨的地位、作用;若問“政府”,則答(1)國家性質決定的、國家職能的體現。(2)國家機構的原則、宗旨。
又如,經濟常識中常見設問:如何認識(評價)某種現象(行為)?舉例——談談對制假販假行為的認識?解題思路為(1)現象的實質。(2)行為(的錯誤)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特征或市場交易原則)……(3)分析其意義或危害性影響(4)我們的態度或治理對策。這一思路也可用來分析政治現象,例——以美國某一行為(反恐問題上搞雙重標準)為背景材料加以評析?則答(1)行為實質(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國家利益和國家性質決定的)(2)行為(錯誤)違背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及國際法準則)(3)危害(不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4)我們的立場、態度或主張。
總之,高考改革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復習理念、方法。根據近幾年命題指導思想和趨勢變化,高考復習應做到:學科主干知識把握基礎上,以實際問題為中心進行思維能力、方法的專項訓練,并善于總結應用分析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性,才能使我們的迎考復習減負增效、事半功倍。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新高考、適應高校選拔、也更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