銨鹽受熱分解
來源:網絡來源 2009-08-28 23:27:21
實驗演示
操作方法
取一支干凈的試管,裝入氯化銨晶體,對試管加熱,觀察發生的現象。
實驗現象
試管里產生大量白煙,試管中上部內壁有白色固體附著。試管底部固體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受熱時,氯化銨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氫,冷卻時它們又重新生成氯化銨。
實驗結論
受熱時,氯化銨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氫,冷卻時它們又重新生成氯化銨。反應方程式為:NH4Cl NH3 + HCl NH3 + HClNH4Cl
實驗考點
1、銨鹽受熱分解規律;2、一些固體中含有氯化銨雜質的去除方法。
經典考題
1、有關銨鹽的性質正確的是
A、都是晶體,都能溶于水 B、受熱時分解,都有NH3產生
C、與堿共熱時不一定產生氨氣 D、都能與酸反應
試題難度:易
2、用加熱的方法可分離的一組物質是
A、氯化銨和消石灰 B、碳銨和過氧化鈉
C、碘和食鹽 D、硝酸銨和硫酸鈉
試題難度:中
3、氫化銨(NH4H)與氯化銨的結構相似,又知NH4H與水反應有H2生成,
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NH4H是離子化合物,固態時屬離子晶體
B、NH4H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顯酸性
C、NH4H固體投入少量的水中,有兩種氣體產生
D、NH4H與水反應時,NH4H是氧化劑
試題難度:難
1 答案:A
解析:銨鹽的共性,都溶于水,都分解但不都生成氨氣,都可以和堿反應生成氨氣。
2 答案:C
解析:加熱時氯化銨和消石灰都分解,所以不能加熱分離;B中過氧化鈉和碳銨分解的產物CO2 和H2O反應;C 可以利用碘的升華加熱分開;D 中硝酸銨分解生成氮氣,不能再得到硝酸銨了。
3 答案:BD
解析:性質同銨鹽,都是離子晶體,和水反應時,銨離子結合水電離出的氫氧根離子生成一水合氨分子,-1價的氫結合水電離的氫離子生成氫氣,所以溶液呈堿性,有氨氣和氫氣逸出,-1價的氫被氧化成0價,NH4H作還原劑。
神秘失蹤的化肥
有一個商人批發了一批化肥,當他售完核對時,發現有幾百斤化肥神秘地失蹤了,是被人偷走了,還是另有他因?其實,這是一種氮素化肥,叫碳酸氫銨。夏天氣溫太高,加上空氣潮濕,這種化肥就會蒸發到大氣中,所以化肥少了那么多。碳酸氫銨在20℃常溫下基本不變,若一旦超過30℃,就會分解,生成氣體逃到空氣中。碳酸氫銨簡稱碳銨,是目前施用較普遍的肥料品種之一。碳酸氫銨17%左右,為白色細粒,結晶體,有強烈的氨臭味,易溶于水,肥效迅速,它的水溶液呈堿性反應。干燥的碳銨在20℃以下基本穩定,當溫度升高而空氣溫度較大時易吸濕分解,造成氨的揮發而損失氮素。所以運輸和貯存都要包裝嚴密,保持低溫干燥。碳銨不能和鈣鎂磷肥或草林灰混合,因為后兩種肥料都是堿性的,混合后會加速碳銨分解而損失氮素。碳銨也不宜與氯化鉀混合放置過久,因氯化鉀吸濕性大,碳銨可以和過磷酸鈣混合,因過磷酸鈣一般是酸性的,而且混合后有部分轉變為磷酸銨,可減少銨的揮發,但是如果過磷酸鈣含酸較高,容易吸濕,混合后堆放過久也會有氨的揮發,所以混合后以盡快施用為宜。
安全氣囊的概述
安全氣囊是汽車被動安全中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產品。它的保護效果已經被人們普遍認識,有關安全氣囊的第一個專利始于1958年。1970年就有廠家開始研制可以減輕碰撞事故中乘員傷害程度的安全氣囊;20世紀80年代,汽車生產廠家開始逐漸裝用安全氣囊;進入90年代,安全氣囊的裝用量急劇上升;而進入新世紀以后,汽車上普遍都裝有安全氣囊。
汽車安全氣囊系統(簡稱SRS)是輔助安全系統,它通常是作為安全帶的輔助安全裝置出現。安全帶與安全氣囊是配套使用,沒有安全帶,安全氣囊的安全效果將要大打折扣。據調查,單獨使用安全氣囊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18%左右,單獨使用安全帶可使事故死亡率下降42%左右,而當安全氣囊與安全帶配合使用時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47%左右。由此可見,只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事故的死亡率,安全氣囊系統必然作為安全帶的輔助系統出現。
當發生碰撞事故時,安全帶將乘員“約束”在座椅上,使乘員的身體不至于撞到方向盤、儀表板和風窗玻璃上,避免乘員發生二次碰撞;同時避免乘員在車輛發生翻滾等危險情況下被拋離座位。安全氣囊的保護原理是:當汽車遭受一定碰撞力量以后,氣囊系統就會引發某種類似小劑量炸藥爆炸的化學反應,隱藏在車內的安全氣囊就在瞬間充氣彈出,在乘員的身體與車內設備碰撞之前起到鋪墊作用,減輕身體所受沖擊力,從而達到減輕乘員傷害的效果。
安全氣囊系統稱為SRS,相對于安全帶,安全氣囊只是一個輔助保護設備。安全氣囊是用帶橡膠襯里的特種織物尼龍制成,工作時用無害的氦氣填充。此系統由一個傳感器激活,該傳感器用于監視碰撞中汽車速度減小的程度。在碰撞發生的早期,安全氣囊開始充氣,安全充氣大約需要0.03秒。安全氣囊以非常快的速度充氣十分重要,這能確保當乘客的身體被安全帶束縛不動而頭部仍然向前行進時,安全氣囊能及時到位。在頭部碰到安全氣囊時,安全氣囊通過氣囊表面的氣孔開始排氣。氣體的排出有一定的速率,確保讓人的身體部位緩慢地減速。由于安全氣囊彈開充氣的速度可高達320公里/小時,碰撞時如果人的乘坐姿勢不正確,將給人帶來嚴重的傷害。
如果前排裝備了安全氣囊,不要讓6歲或140cm以下的兒童坐在前座,更不要將嬰兒座椅安置在前乘客座。
安全最為重要!現場爆破的安全氣囊是VOLVOS80的雙段式前安全氣囊,分為兩段激活式,能夠根據碰撞強度設定氣囊的充氣壓力,更加人性化地保護駕駛者的人身安全。嚴重碰撞時,氣囊迅速充氣,壓力最大;非嚴重碰撞時,氣囊先充70%的氣體,經過0.1秒的間隔后再充30%的氣體,從而來減小充氣壓力,讓人的頭部與氣囊更柔和地接觸。VOLVOS80轎車配備有22個安全氣囊,有前部先進的雙段式安全氣囊,安裝在前乘客座上的保護乘客胸部的SIPS防側撞氣囊,還有保護側面乘客頭部的IC氣簾等。
瑞典VOLVO轎車以安全高質聞名于世,1959年VOLVO的工程師發明了三點式安全帶,至今已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在正面撞車時,安全帶是最重要的安全設施,但實際上在嚴重碰撞中它也只能避免頭部受重傷。因為盡管有安全帶,但在發生嚴重碰撞時人的上身還是會由于巨大的慣性而往前沖。所以安全帶只有與氣囊配合起來,才能使乘客在重大事故中得到最好的保護。
化學原理:汽車的安全氣囊內有疊氮化鈉(NaN3)或硝酸銨(NH4NO3)等物質。當汽車在高速行駛中受到猛烈撞擊時,這些物質會迅速發生分解反應,產生大量氣體,充滿氣囊。[疊氮化鈉分解產生氮氣和固態鈉;硝酸銨分解產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N2O)氣體和水蒸氣。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