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的愛適過度為害
2009-08-28 23:17:00網絡資源
過猶不及,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道理,目前獨生子女所占的比列越來越大,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應該有個度。
“被喂飽的熊是死熊”對家教的啟示
在加拿大山區駕車旅游,經常看到路邊豎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被喂飽的熊是死熊)。剛看到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熊被喂飽了反而是死熊呢?同車的伙伴說: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十分好奇,從車里扔東西給熊吃,熊嘗到了“甜頭”后,就老在路邊等食物,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去喂它們食物時,有的熊就會被凍死餓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邊豎了很多提醒牌,告訴大家,把熊喂飽了,實際上是把熊喂死了。由此聯想到我們的家庭教育。很多為人父母者,出于對子女的過分愛護和關心,也正在把孩子當作喂飽的熊對待。
在家庭里,母親要承擔更多教育孩子的責任,但女性的許多性格特征卻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展。
例如,女性的認真和細心,反而限制了孩子自己的感覺功能和組織能力,孩子一切都依賴母親,自己則丟三落四、粗心大意;女性的勤勞忍不住要對孩子的一切包辦代替,而使孩子的動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極差;女性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使孩子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女性的敏感、緊張,對孩子身體和學習的過度關注,容易使孩子變得神經質;女性的嘮叨讓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己的價值觀……
很多做母親的經常犯“愛心”的錯誤,為了孩子做一切,過分照顧,過度保護。這種過分保護、過分關注的母愛,不正像把熊喂飽最終導致它死亡的施舍食品嗎?
現代心理、教育、社會科學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調查表明:家長的“過度保護”恰恰忽視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也扼殺了孩子創造的靈性,窒息了孩子自主發展的精神。由此培養出來的孩子依附性強,很難具有努力探索以解決問題、迎接生活挑戰的能力。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兒童期,就會表現出許多不適應癥,就如我們現在做老師、家長的常常會感覺到現在的獨生子女身上有許多毛病:如嬌生慣養、任性,在家像條龍,在外像條蟲;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識差,依賴性大,做事被動、消極、膽怯,表現出某些不適應年齡特征的行為,出現心理倒退現象;適應新環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別人照顧,不會關心他人,社會責任感弱,情緒波動大,易走極端等等。孩子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它要求幼兒園(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通力合作。而且,除了正面教育以外,還有必要對孩子適度適時地施加一些負面刺激。
所謂負面刺激,是指那些令人產生不愉快或不舒服的刺激。一般來說,對孩子實施負面刺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該碰的釘子要讓他碰。孩子初來人世,單純幼稚,假如家長處處都替他安排得天衣無縫,他就不會對這個世界有真正的了解,將來就很可能會碰大釘子。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生活條件優越,平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往往是不知所措。我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設置一些困難,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會有利于增強孩子的生活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志。
該受的苦累要讓他受。要讓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否則,他就不會珍惜它、理解它,導致身在福中不知福。平時適當地給孩子實施點勞累刺激,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參加一些適當運動量的體育活動和公益勞動,不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其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們在勞動中增長智慧、體驗他人工作的辛苦,從而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該動的腦子要讓他動。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應該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二來也可以讓他們懂得生活的甘苦。
該受的批評要讓他受。許多處于“眾星捧月”地位的孩子,驕橫傲慢,他們偶爾受到批評,便會大使性子或者喪失信心。對于這樣的孩子,及時適當地進行批評教育,指出其缺點與不足,并予以適當的約束是非常必要的。雖然這些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里是難受的,但這種心理磨難正是克服驕、嬌兩氣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