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壓力引發七成學生心理恐慌
2009-08-28 22:38:52網絡資源
“92.94%的學生存在就業壓力;而77.5%的學生回答在找工作期間存在比較大的心理壓力。”8月3日~7日,《39健康網》與新浪網教育頻道聯合推出了針對就業引發心理壓力的調查,共有1431人參與調查。
2001年,115萬;2002年,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40萬,這組不斷上升的高校畢業生數字,就像一張大網籠罩在大學畢業生的心頭。高校畢業生潮水般涌入就業市場,數量越來越龐大,幾乎每一位大學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業恐慌。
五花八門、前所未有的就業手段出現在了“80后”大學生中。求職招聘中的奇怪現象也紛紛被披露:某女大學生在多次求職不成的情況下以媚人的低胸罩吸引企業的注意力,某地人才市場上出現企業要求女畢業生應聘必須搭配一名優秀男生的“拉郎配”,大學冷門院系熱衷于“討好”企業需要而“改名”……
現實的壓力也使畢業生透不過氣來。來自農村的金廷滿談到自己的就業期望,還是比較務實,但他不得不面對來自家庭的壓力,“我家那邊就出了我這么個研究生,實在是被親戚朋友賦予了很多過頭的期望,總以為我會發大財,有時被說得很不好意思,他們不知道現在大學生的艱辛,但我又能說什么呢!”
在與新浪網聯合推出的調查中,56.95%的受訪者認為就業壓力的主要原因是“擴招帶來了龐大的就業大軍”,55.97%的受訪者認為是“現實與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針對“80后”大學生種種“就業恐慌”的表現,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朱力教授認為,“就業恐慌”主要來自找工作時的茫然無措,平常沒什么職業規劃,一有就業的機會,也不看是什么要求就一哄而上,同時找工作四處撒網,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沈陽市人才中心對應屆大學畢業生職業目標的一份最新調查顯示,6成多的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比較模糊,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什么工作。
這份調查顯示,有明確職業目標的大學生只有13%,有目標但不明確的占到25%,而沒有明確目標的達到了62%。
中國人才交流協會副秘書長、沈陽市人才中心主任孟慶偉說,職業生涯準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市場配置成功率。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統計,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有一種“趕集”的感覺,沒目標、沒準備,全憑運氣碰,結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沒信心,有信心的準備不足。大學生交流會對接成功率一般在30%。
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的張劍副教授認為,上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大多是獨生子女,不論家庭條件如何,大多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在活動中,大多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承擔社會責任。因此,這部分學生就業時存在很大的心理壓力。教育機構應該給大學生畢業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或幫助,同時,張劍認為,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大,“就業恐慌”這個問題是不可回避的,“應該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