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專題復習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8 21:55:27
2006年10月11日閉幕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了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問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等,為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勾勒出了美好的藍圖。
-【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
-【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1.必要性:①這是我們抓住和用好戰略的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②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我們建設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重要性: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②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③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④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⑤是貫徹“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要求。
-【構建什么樣的和諧社會】
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9大目標和主要任務。這些目標事關國計民生,可謂給中國勾畫出一幅清晰的和諧社會“走向圖”。
【目標一】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法制的完備是維護人民權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途徑,立法部門要嚴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確保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但目前有法不依等不公正的現象依然存在并損害著人民群眾的權益,政府部門要依法行政和依法約束自己的行為,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企業依法設立和依法經營,居民依法享受權利和負起責任。
【目標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雖然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高達9.4%,使人民收入總體穩步增長,但城鄉發展不平衡及壟斷行業等因素,卻造成了收入差距的鴻溝。收入差距的拉大達到警戒線的基尼系數,成為當前中國社會不和諧的主要因素。當前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目標三】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勞動權既是勞動者的最基本權利也是勞動者的義務,社會充分就業是對勞動者基本權利的保護,也是社會安定的必要條件。充分就業是指勞動力的充分利用、失業率低于自然失業率。當前應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使社會就業達到最大化。當前要優先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確立城鄉銜接的目標,完善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管模式,管好人民群眾的養老錢和保命錢。
【目標四】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
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增長保持在每年15%左右,但科教文衛等方面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從1992年至2003年卻基本沒有增長。群眾對“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反映強烈。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存在較為嚴重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矛盾問題,隨著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公共財政制度、醫療衛生制度、公平教育制度的進一步完備,政府也將拿出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放在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上,這一不協調現象將會逐步改變。
【目標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
我國公民教育、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尤其是農村教育基礎相對薄弱,全國農村初中輟學率較高,未入學情況依然突出。提升國民素質要齊抓共管、制度配套,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公民道德面貌、社會文明程度有大的改變。
【目標六】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
我國經濟雖高速增長,但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僅位居第28位。在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條件下,競爭只能處于弱勢被動地位。實施正確的指導方針,努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
【目標七】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
穩定是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管理也出現一系列新問題。本次全會提出的社會管理任務,目標清晰,具有前瞻性。全會指出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目標八】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我國經濟正面臨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增長方式尚未扭轉。我國人均淡水量、耕地、森林、石油僅為世界的1/4、2/5、1/5、1/11;我國GDP僅為世界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
鐵礦石卻分別為世界的7.4%、31%、30%。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諧發展。基于此,“十一五”規劃綱要將單位GDP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設為硬指標。
【目標九】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局面。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一條落實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上,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