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現代文閱讀應該注意
2009-08-28 16:23:55網絡資源
做好現代文閱讀應該注意
不同文體、類型的問題,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樣,集中復習訓練階段,同學們更要有意識地進行歸納、總結并融會貫通。這里,仝老師就幾種典型考點的答題思路、技巧為同學們作了指導:
1、理解詞語的語境義
一是搞清楚詞語的本意,二是分析這些詞語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內涵。
例如:“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魯迅《阿長與〈山海經〉》)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懼而顫抖;震驚”聯系上下文,它強烈地表現了“我”被深深感動的情感;從而說明了阿長的熱心對“我”成長的意義的重大。
2、理解某句子的含義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義,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詞語,明白句子的表層含義,再結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聯系句子的修辭、表現手法等,用通順、明白的語言把深層含義詮釋出來。
)
(2)分析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考慮,可以從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結合表達方式等來進行。
在文章開頭,內容方面上:(議論、抒情句)開門見山,開篇點題(主旨、話題、論點);(描寫句)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地點,渲染氣氛,定下感情基調等。結構方面:或總領下文,或埋下伏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記敘文),或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記敘文)等。
在文章中間,內容方面:(議論、抒情句)畫龍點睛,點明事件的意義,抒發作者的感情等;結構方面:承上啟下(過渡);概括分論點(議論文)等。如果句子單獨成段,還有強調的作用。
在文章末尾,內容方面:(議論、抒情句)點明(強調)中心,深化(升華)主題(記敘文);歸納總結論點(議論文);照應題目,首尾呼應,使結構完整等。
另外,還應考慮到句子所帶的標點符號和使用的修辭方法的作用———
如:句末帶省略號,還有引人聯想、思考的作用。
感嘆句: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描寫事物、表現對象的特征(表現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復:增強語言氣勢,強調了對象的特點(記敘文、說明文),作者觀點,感情(議論文、記敘文),加強節奏感。
反問,設問:強調某些內容,加強語氣;激發讀者的注意和思考。
3、語言連貫題。
常見的題型有:在文段中填補句子;調整句子順序等。
(1)填補句子,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注意位置,看看所填的句子是提領全段的中心句,還是過渡句,或是結尾總結句;②和前后的句子在陳述對象上、敘述角度上、用語形式上、句式結構上、語氣情調上、要保持一致。
(2)調整句序,要特別注意句子間意思的內在順序(空間方位順序,邏輯順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主到次等),符合人們的認識習慣規律。
4、給文段劃分結構層次的常用方法。
(1)記敘文劃分段落層次的方法: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詞語);按地點的轉換劃分(找表示地點的詞語);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2)議論文,依據文章的整體結構形式(并列結構、遞進結構、總分結構)和議論的基本思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意過渡詞句。
(3)說明文,依據說明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體結構形式;緊扣表順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5、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段意和提煉中心。
(1)概括主要內容
記敘文:概括主要內容就是回答問題:“(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結果如何?”用簡明連貫的語言表達清楚即可。
說明文:主要內容=說明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征。對于事理說明文,可從現象的起因(根源)、性質(工作原理、危害性)、解決措施(用途、發展前景)等方面入手,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點。
議論文的主要內容,即弄清文章議論的問題及其作者的觀點。
(2)概括段意
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說來,議論文、說明文的段意是通過中心句來表現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個文段的開頭(表提領作用),或在結尾(起總結作用),有時也在中間。
沒有現成的中心句,就分析文段的層次關系,若有主次,就選主舍次,若是并列,就把幾個意思連結歸納出來。
抓文段的強調點。特別是小說、散文等,通過句子之間的關系,找出作者強調突出的內容、感情,用自己的話簡明連貫地表達出來。
(3)提煉中心思想
一般是就記敘文來說的。它的基本思路是“通過記敘(描寫)……表現了……”
首先,應特別注意文中起畫龍點睛作用的議論、抒情句子,它們往往出現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
其次,提煉中心還應注意標題的提示,結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詳略。如:朱自清的《背影》,寫回家奔喪,寫在南京游逛,都一筆帶過,因為這些和主題關系不大;詳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和送行的過程,則是為了表現和突出中心。文中幾個并列材料的往往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個中心。
就說明文來說,在概括各段大意(中心句)的基礎上歸納出主旨,是常用的方法。
議論文的主旨就是作者的觀點,它在形式上是一個陳述句,必須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它往往在文章的開頭或文章的結尾,(注意“所以”“總而言之”“總之”“因此”“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有時在文章的中間;有時標題本身就是中心論點。有時可以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分析論據,看它證明什么問題,這問題理所當然就是論點)。
6、關于標題
(1)標題的含義
結合全文的內容、主旨,并結合所使用的修辭等來分析含義。
如“2006年河北高考記敘文閱讀《我看到了一條河》有一題: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從故事情節來看,問題中的“河”是實實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態度有什么變化呢?結合原文可知,“我”把它當成了最后的機會,堅信自己能贏,并兩次強烈要求停車,這些都能體現我樂于尋找挑戰的特點,所以說,“河”比喻的是機會,題目的含義是:“我”找到了一次挑戰的機會。
(2)題目的作用
記敘文,有的交代主要內容,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長在巖石下面的小花》(高考語段);有的點明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交代描寫對象,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發生環境,如孫犁的《蘆花蕩》;有的設置懸念,如《城市給了我們什么》(高考語段)等。
議論文題目往往揭示(暗示)論題或論點;說明文的題目往往交代說明對象或對象的特點。
7、環境描寫的作用
(1)自然環境的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點明時間、地點,增加事件的真實性;預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社會環境的描寫: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
8、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
(1)可以從原文中直接摘取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
(2)結合文章中描寫的重點———人物的活動環境,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概括總結。
(3)分析寫作手法的作用。如對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