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與奧運會
2009-08-28 14:03:23網絡資源
硬件無需太“硬”
軟件絕不能“軟”
參加過北京奧運會的人來到貝爾格萊德大運會,一定會感到很大的落差。但貝爾格萊德組委會的觀點是,大運會不是奧運會,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他們已盡了最大努力。
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機和大運會難以吸引大筆贊助的現實,2009年大運會早就做了“賠錢賺吆喝”的準備。按照塞爾維亞副總理杰利奇的話說,這個從戰火中重生的國家希望能向世界展示“塞爾維亞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不僅僅是在體育賽事上”。但同時組委會也嚴格控制預算,有多少錢,辦多少事;賽事規模應該和賽事級別及影響力相匹配;避免大而不當……也許這是對中國這幾年將辦山東全運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的最大借鑒。
硬件無需太“硬”
整個大運會,貝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有設施。市內只翻修了5座場館,新建的場館只在外地建了兩個。連第一大項田徑的賽場也只是在著名的貝爾格萊德紅星足球俱樂部主場上新鋪了塑膠跑道。組委會承認,這是整座城市唯一符合田徑比賽標準的場地。體操、擊劍、乒乓球、跆拳道的場館則“征用”了貝爾格萊德展覽館,看臺全是臨時搭起的腳手架。新聞中心設在薩瓦中心,是原本就有的會議和大型活動中心。
大運會畢竟規模、影響力都無法同奧運會相提并論,國際期望值也不會太高;舉辦城市只要按照國際大體聯的要求進行標準化運作,保證運動員比賽、記者報道、觀眾觀賽和電視轉播即可,沒有必要超標。錦上添花的東西,在不鋪張浪費的前提下不妨有些,但無需過多。
軟件絕不能“軟”
在本屆大運會期間,常常出現兩節車廂的大巴士空駛在貝爾格萊德街頭的情形,這一般都是媒體班車。本屆大運會注冊境外記者一共只有300人左右,配置這些大巴士實在有些浪費。大概是組委會對實際乘車的記者人數估算有誤。
相比于硬件設施,組織管理水平等軟件在賽前屬于隱性元素,但一旦比賽開始,就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本屆大運會也有些許瑕疵來自管理環節,比如初期的媒體班車不夠準時,害記者苦等。不過經過反映之后,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
田徑場也出現了一些意見。澳大利亞隊反映說,各項比賽之間的銜接不好,場地、設施的清理和轉換有時會拖延,甚至于三級跳遠的助跑道不夠長。事實上每個賽場都可能出現始料不及的問題,因此良好的溝通渠道必不可少。貝城組委會經常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及時將重要信息發布給每個注冊記者,是非常好的方式。
場館等設施不一定要最大、最新、最好,但管理、協調等軟件建設一定要追求高效、一流,這應該是國際上辦賽的最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