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快樂的健康人
2009-08-27 23:55:15網絡資源
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體能充沛的一種狀態。追求生活質量的現代人越來越關心和注重自身的健康。
一、科學的健康觀念
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體能充沛的一種狀態。追求生活質量的現代人越來越關心和注重自身的健康。
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在其憲章中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沒有衰弱的表現,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一種完好的狀態。由此可見,健康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缺一不可。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必須從生理、心理、行為等因素方面分析。不僅要看他有沒有身體上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還要看他有沒有主觀不適感,有沒有社會公認的不健康行為。
心理狀態的好壞會影響到生理疾病的發生概率,這已經被許多科學研究所證明。心理因素與許多威脅現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心臟病、癌癥、腦溢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偏頭痛、糖尿病、哮喘等發病有密切關系。相反,良好的衛生習慣、生活方式和行為特征則與低死亡率有關。據美國的統計資料:每4個人中有1個人在其一生行為變化中會因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引起軀體疾病,每12個人中就有1個人會因心理困擾而住院,每22個人中就有1個人在其一生中會得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并因此而影響工作與正常生活。美國的醫院病房中幾乎有一半被心理疾病患者所占住。事實證明,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為數更多,危害更烈。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協調,能適應社會。界定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應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心理活動與外部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能正確的反映外部世界,有無明顯差異。
2、心理過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一個人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內容是否完整協調。
3、個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在沒有重大的外部環境改變的前提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征是否相對穩定,行為是否表現出一貫性。
根據有關的研究與實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劃分為三個等級;
1、一般常態心理。表現為心情經常愉快滿意,適應能力強,善于與他人相處,能較好地完成同齡人發展水平應做的活動,具有承受挫折、調節情緒的能力。
2、輕度失調心理。不具有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滿意心境,與他人相處略感困難,獨立應對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動調節或請心理咨詢師幫助,可以恢復常態。
3、嚴重病態心理。表現為明顯的適應失調,長期處于焦慮、痛苦等消極情緒中難以自拔,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時矯治,發展下去會成為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