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何以成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7 15:33:34
春節期間,林毅夫被證實將擔任世界銀行“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有不少觀點認為此事與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莫大的關聯,此舉將加強世行與中國政府的聯系,并將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但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固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林毅夫本人的思想符合世界銀行一貫的操作思路所致。
世界銀行作為一個世界性組織,不是銀行,而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其工作的重點是實現聯合國成員國于2000年達成的新千年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的減貧工作上。那么林毅夫的經濟學思想中到底有哪些是世行看重的呢?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而第一波高潮是大量鄉鎮企業,紅帽子的集體企業和個體戶的涌現,是對產權至上論的絕佳注釋。一直到“郎咸平風暴”,人們大規模反思產權至上論帶來的問題。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張維迎、周其仁等經濟學家就已經指出了“國有制無效論”,但林毅夫對此觀點有所保留。林毅夫認為,如果市場環境完善同時企業能獲取利潤的話,那么產權形式并不是主要的,因為企業具有自生能力。作為國內對林毅夫經濟思想總結較為精到的文章,《林毅夫:從自生能力到新農村運動》(羽良著)一文總結道:產權是否私有與企業自生能力并無充分必要的關系,“市場先于產權”是“企業自生能力”這一理論成立的前提。更進一步,林毅夫將“企業自生能力”同一國經濟的比較優勢概念結合起來,認為“一個企業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取決于它的產業、產品、技術選擇是否和這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是否一致而定。” 世界經理人商業頻道[http://biz.icxo.com]
事實上,林毅夫與張維迎等人的區別在于,“市場完備條件下的自生能力論”比“私有產權條件下的市場有效論”為政府的騰挪轉移留出了更多的空間。“企業自生能力”不強調私有產權,從而為政府主導經濟和產業政策,乃至為國有企業強勢參與市場競爭預留了充分的接口。其后,國資委的成立和發改委的升級,也為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留下了空間。羽良先生指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林毅夫的“企業自生能力”理論為國有企業的再造并重獲經濟領域主導地位,提供了最實際的理論和政策支援。
從自生能力的觀點出發,林毅夫對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看法也并不指向土地產權問題,而是認為國家通過財政在廣大農村也大有可為,例如可以通過公共產品及服務的提供來拉動農村的內需。不管是企業自生能力還是新農村建設的相關論述,林毅夫都為政府留下了極大的操作空間。這也是林毅夫的理論容易被接受的理由之一。
依*政府,正是世界銀行一貫的思路,林毅夫的理論正好符合世界銀行的運作思路。甚至這種強調政府作用的理論,在法律體系執行效率低下和體制改革沒有進一步推動的情況下,長期來看是不是有利于中國貧富差距的縮小,依舊是存在疑問的。因此,即便林毅夫成為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并且通過其思想影響了世界銀行對中國的運作思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尤其是在中國的新農村建設中偏重政府的力量,就可能會忽視啟動地方底層的資源和力量。
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的看法,衡量經濟成就的標準應該從效率標準轉向自由標準。盡管從效率上看,林毅夫提出的政府在新農村建設大有可為的做法可能對經濟發展也非常有效率,但“以自由看待發展”,發動地方本身的資源,擴展底層老百姓的選擇是更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