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識:英聯邦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7 15:18:04
英聯邦是個有著70多年歷史的老牌世界組織,目前有54個成員,共17億人口。它由英帝國演變而成,所走過的歷程與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英帝國的衰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極盛時期的英帝國,被人稱為“龐然大物,巍然屹立,叱咤風云,左右世局”。英國本土的面積并不大,但它在非洲到亞洲,從拉丁美洲到大洋洲的廣闊范圍內擁有眾多的殖民地和自治領域,構成了一座“日不落帝國”的大廈。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全世界的民族獨立呼聲不斷高漲,這座大廈在20世紀30年代便開始出現了裂縫。英國政府出于無奈,不得不以英聯邦的形式替代原來的英帝國。
1926年10月27日舉行的“帝國會議”最后通過了,由以英國樞密大臣貝爾福為首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起草的《貝爾福報告》。報告規定,英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惟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又從法律上確認了以上原則,英聯邦遂正式形成。
二戰結束后,世界非殖民化進程迅猛發展,大批英國殖民地和保護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獨立后的英帝國成員多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加入了英聯邦。由于歷史原因,這些國家都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在移民組成、文化背景和發展道路等方面都保留有共同的英屬殖民統治的烙印,它們當中的大多數成員國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上都沿襲了英國的模式,然而,衰敗的英國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英聯邦。雖然英聯邦各成員國政府首腦定期舉行會議,但其結果對成員國來說并沒有約束力。所以有人說,英聯邦內部的聯系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變成了一個松散的、相互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組織。目前,英聯邦多數成員國是由本國人擔任國家元首。在其他由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擔任國家元首(其職能由她任命的總督行使)的成員國中,要求廢除君主立憲制而改為共和制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英聯邦的成員國中,貧富懸殊極為明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屬于發達國家,而其余的成員國都是發展中國家,有些還屬于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窮國需要富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富國則需要窮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過去的英聯邦特惠制,實際上就是英聯邦內的“最惠國待遇”。現在這一制度雖被取消,但經濟上互求和互惠的關系依然在英聯邦內部優先發展。從政治和外交的角度看,英國很需要英聯邦作為它重展大國雄風的一個舞臺,而別的成員國希望借助這個舞臺增強本國的國際地位。因此可以說,盡管英聯邦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從前,但這個組織還會繼續存在下去。
有若干跡象表明,英國正著意對英聯邦施加更大的影響,力圖在英聯邦內重新發揮其主導作用。布萊爾政府一方面加強了對英聯邦貧窮落后的成員國的經濟援助,同時用英國的價值觀重整英聯邦內部秩序。最近,英國以“踐踏人權”作為借口,鼓動歐盟和美國對英聯邦津巴布韋實行制裁就是一個例證。然而這樣做的效果只能適得其反。若真的想使英聯邦重新凝聚起來,恐怕還得堅持“地位平等”的原則。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